当前位置:首页 > 如何利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信管专业-论文
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首先可以搜集软件产品的信息,然后通过走访软件公司,观摩演示以及咨询公司的帮助来确定合作伙伴。 (4)坚持进行企业管理软件的实施应用与建立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相结合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培训先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环节,涉及到企业的管理者、业务员和技术人员,并不仅仅是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为满足系统的这种需要,应根据系统目标和本单位现有人员情况制定人员的培训和配备计划,以便合理调配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不仅仅是软件系统的建设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使用,还涉及到企业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涉及到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业务岗位、岗位职责的调整,涉及到业务处理方法、数据处理方式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变,乃至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改变。这都要求相关的管理者、业务员和技术人员深刻理解和掌握,系统使用人员、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高低是管理信息化能否成功运行、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具体落到实处就是对企业中成员进行从观念到行为的全面系统的培训。因此对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管理信息化培训就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首要工作之一。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通过管理软件的实施来实现。大型管理软件的实施需要在科学的实施方法论的指导下按规范化的步骤进行的. 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步:售前咨询、项目准备、项目建设、项目交付和运行支持,贯穿始终的是培训教育、项目管理和变革管理。
11
(5)选择有经验的实施顾问
由于质量管理信息化是比较新的管理思想,能真正对质量管理信息化有深刻理解,能够指导企业走入质量管理信息化之门,并且真正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具有全方位培训机制的咨询机构并不多。一个有经验的实施顾问往往对质量管理信息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对如何控制系统实施进程和系统实施质量具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快速了解并提出改善客户关系的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实施的顺利和有效。 (6)不断沟通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其桥梁是沟通。关心员工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与积极性。企业决策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参与的员工越多,获得支持的员工越多。“一言堂”排斥参与,只有争议、争辩、“斗智”,才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才能集思广益,才是真正的沟通。沟通是从心灵上挖掘员工的内驱力,为其提拱施展才华的舞台。它缩短了员工与管理者间的距离,使员工充分发挥能动性,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原动力。
在任何一个需要组织多方面资源的项目中,沟通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信息系统一也不例外。实施小组往往会和客户方的项目负责人一起将每次讨论的结果形成书面记录,通告小组成员,对于讨论形成的新的规范和流程,反复沟通上、下级的意见,直到能够为各级人员真止接受,避免形成“实施顾问离开,项目就搁置”的情况。 (7)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运行平台
12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的硬件环境,即计算机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二是运行管理系统的软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操作系统。企业应根据管理软件的体系结构(如二层、三层或多层C/S结构,B/S结构等)购置网络服务器和选择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主要有:DOS、Windons系列、OS/2、Unix等。数据库系统主要分为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和桌面数据库系统。服务器数据库主要适合于大型企业的使用,代表系统有Oracle、Sybase、Informix和DB2等。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处理的数据量大,数据容错性和一致性控制好,但操作与数据维护难度大,对用户水平要求高,而且投资大。桌面数据库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处理量不大的中小企业,主要软件有Access、Foxpor、Paradox等,其数据处理量要小一些,在安全性与一致性控制方面要差一些,但易于操作使用和进行数据管理,投资小。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使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技校效用的最大优化,提高发展。管理信息化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重视管理基础工作,将管理信息化和业务流程重组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
13
的支持,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改进和改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董荣风.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 [2]冯颖如.对潜在信息技术的认识研究.情报科学.2004.(4) [3]黄苹.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资料.2005.(3)
[4]钱益春.试论信息资源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
[5]彭滋霖.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发展动向.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6]赵黎明.信息技术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对策,信息科学.2004.(10)
[7]张月玲. 卢潇.《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