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4、强化的基本原则:①奖励与惩罚相结合②以奖为主、以罚为辅③及时强化④奖人所需。
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公平理论公平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公平性对产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职工的工作态度的影响。公平理论体现了社会要求利益分配合理化的倾向。 (一)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1、报酬分配与不公平感的产生
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的实际收入的数量)的两种影响。 2、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P148
①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②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③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④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⑤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二)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
公平理论的实际应用,符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具有普遍适用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2、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的关系。 3、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的关系。 二、挫折理论 (一)挫折的概述
1、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有三个必备条件。
A、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B、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能达成的。
C、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3、挫折产生的原因
A、外部原因(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B、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原因与个体心理原因)。 (二)挫折的行为表现
1、攻击性行为:(1)直接攻击(2)转向攻击
2、退化性行为:(人们在受到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与自己年龄或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①盲目的轻信②固执③逆反 3、妥协性行为:(既不具积极意义也不具消极意义)(1)自我安慰(2)自我整饰(3)成因推诿 4、积极性行为:(1)升华(2)补偿(3)改变 (三)应付挫折的方法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变情境(包括客观环境、工作关系、心理环境)。
3、适当的精神发泄(方法:书写法、谈吐法、替代泄愤法)。 第七章 群体概述
第一节 群体的一般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群体的显著标志: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群体意识 二、群体的特征
(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即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感受;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三、群体的要素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要素: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群体规范。
四、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以组织目标为依据,而它又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规定了个体行为的方向;反过来,个体行为也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P158
1、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知识、技能(M)2、群所负主要任务和各种特性(T)
3、群体的结构和内部控制(Q)4、群体领导人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性()5、群体所处的环境的变量(E)
第二节 群体的分类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一)假设群体
所谓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 (二)实际群体
所谓实际群体,是指实际上存在的群体。 二、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一)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属于小型群体。 (二)大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只能以间接方式(比如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各层组织机构等)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属于大型群体。
三、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一)实属群体
实属群体是指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 (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也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P162 (一)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之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不经官方规定,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162
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明显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
1.塞利士的分类(依据非正式群体与组织是否保持良好关系为主线):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 2.道尔顿的分类(以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垂直型、平行型、随意型。
3.里维斯的分类(以联系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纽带为根据):友谊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互利型群体。 4.以其性质为根据,可将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
第三节 群体的形成 一、正式群体的形成
正式群体是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它在组织法规或组织系统中,有明确的组织地位、权责关系及职责范围。
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一)心理因素:(1)价值观念一致。(2)兴趣与爱好一致。(3)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二)环境因素:(1)工作与生活方式。(2)共同的利害关系。(3)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此外,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必须有深孚众望的核心人物存在。
第四节 群体的功能 一、正式群体的功能
1、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其主要功能有4个方面:
(一)完成组织任务(二)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三)协调人群关系(四)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高效群体的特征P169
①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②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
③共同参与制定政策④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 ⑤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⑥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二、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组织发展的功能及对群体成员个体发展的功能,并且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又都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①促进作用;②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1.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2.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3.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4.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三、在管理中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和消极两重功能,所以研究它的目的在于发挥其积极功能和限制以至克服其消极功能。 2、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3、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①要做好其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②要使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目标纳入组织目标的轨道。③要重视与他们的感情联络。
第八章 群体动力
第一节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一、群体的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涵义和作用 1.群体规范的涵义
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管理心理学所讲的“群体规范”既包括群体中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 2.群体规范的作用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2、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3、群体动力的作用4、行为导向的作用 (二)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
群体规范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是群体本身由于特殊需要而正式规定的之外,大部分来源于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的一致性。
皮尔尼克的“规范分析法”的内容:1、明确规范内容2、制定规范剖面图将规范进行分类3、进行改革 二、群体的压力与顺从 (一)从众与顺从
(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顺从: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出于知觉的歪曲;2.出于判断的歪曲;3.出于行为的歪曲。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a.群体的性质b.群体的成员以c.群体的气氛d.群体的凝聚力e.群体的一致性
2、个体特征:a.智力水平的高低b.情绪的稳定性c.“自我映像”d.个性特征c.态度与价值观e.生活阅历 3、问题的性质
个体在面临复杂、没有把握的问题时,容易从众。 (四)群体压力的产生
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群体压力的心理基础,一般是当事人群体归属、社会交往以及安全、尊重等需要。人们一般都害怕受到所在群体的冷落、孤立、排斥和唾弃。
(五)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从众与不从众
群体压力的结果,一般是个体的从众。当个体对群体的压力不予接受时,叫做不从众。 2.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
①群体压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区分(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力)
②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义自决”的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给予支持。而对那种故意和群体闹对立的、情绪性的执拗行为,要给予帮助和教育)
③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3.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或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188
1、群体的目标结构2、群体规范的性质3、群体的领导方式4、成员的个性特征5、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6、群体的地位7、群体规模的大小8、信息沟通状况9、奖励方式10、成员的身心健康 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P190
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效率,并且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r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群体凝
聚力越强,其成员则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群体的凝聚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时,凝聚力强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凝聚力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第三节群体的冲突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与性质 (一)冲突的一般概念
所谓冲突:就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
(二)群体冲突的性质企业内部的冲突,从性质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1、建设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或途径)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 2、对抗性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 二、群体冲突的过程 (一)冲突的过程
群体冲突的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2、认知和个性化3、行为意向4、行为5、结果 冲突源有3类: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
(二)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激发了功能正常的冲突,能够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 三、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一)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有如下几种:
①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②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③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由于冲突的种类不同,其解决的方法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解决方法有如下几种: (1)交涉与谈判;(2)第三者仲裁;(3)吸收合并;(4)运用权威或武力。 (二)预防群体间冲突的方法 缓和冲突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必须找出两个群体(或两个以上的群体)都能同意的目标;第二,应该建立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 以下介绍的是几种具体的方法:
(1)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2)订立超级目标;(3)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 (4)尽量避免形成争胜负的局面;(5)强调整体效率;(6)加强思想教育。
第九章 群体的沟通
第一节 沟通的一般概述 一、沟通的概念
信息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 二、沟通的过程
沟通模型包括七个部分: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三、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四、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2、信息沟通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二节 沟通的种类
沟通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信息沟通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沟通的目的来分:
(1)工具式的沟通:其主要目的在于传达情报
(2)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在于表达情绪状态,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对方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 2、从组织层次的角度分类:
(1)个人与人人的沟通:即一个人与另一个的信息交流。 (2)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即指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3)团体与团体的沟通:如车间与车间、小组与小组、小组与车间之间的信息交流。 3、按组织系统分类:
(1)正式沟通:一般是垂直的,它遵循权力系统,并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 (2)非正式沟通:向任何方向运动,通常称为小道消息的传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