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专插本提纲版(精简版)
④竞争观念的改变
(2)内部环境因素: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④快速决策的要求;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2)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1)组织变革的类型
① 按照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可以分为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
② 按照工作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以组织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以技术为重点的变
革
③ 按照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状况不同,可以分为主动性变革和被动性变革 ④ 按照组织变革的不同侧重,可以分为 战略性变革 结构性变革 流程主导性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2)组织变革的目标:(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2)是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3)组织变革的内容;
(1)人员变革;(2)结构变革;(3)技术与任务变革
(4)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1)组织变革的过程:解冻——变革——再冻结
(2)组织变革的程序
(1)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变革方案;(3)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4)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5)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1)组织变革的阻力 组织变革的阻力有两种:(1)个人阻力,包括利益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2)团体阻力,包括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2)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1)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动和阻力的强弱;(2)创新组织文化;(3)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6)组织冲突
(1)组织冲突: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
(2)组织冲突的类型:(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2)直线与参谋之间的冲突;(3)委员会成员之间的冲突
(7)组织文化的特征;
(1)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2)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3)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4)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21
(8)组织文化的结构及内容;
(1)组织文化的结构
(1) 潜层次的精神层(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
(2)表层的制度系统(由虚体文化(意识形态)向实体文化转化的中介);
(3)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显现层是组织文化最直观的部分,也是人们最易于感知的部分)
(2)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1)组织的价值观。(2)组织精神。(3)伦理规范。
(9)组织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2)适应功能;(3)导向功能;(4)发展功能;(5)持续功能 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1)目标原则;(2)价值观念原则;(3)合理原则;(4)参与原则
(10)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组织文化的塑造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的工作: (1)确立正确的组织价值。 (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 (3)提炼定格 (4)巩固落实
(5)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应用:
能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 领导
(十二)领导概论
识记:
(1)领导的含义;
是个体对他人施加影响,带领和指导他人活动以实现群体或者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权力的概念;
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3)领导风格的主要类型(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魅力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事务型领导者、战略型领导者)
(1)按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两类: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
(2)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可以把领导风格分为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3)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以将领导者分为两类:事务型领导者(也称维持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1)集权式领导者:就是把管理的制度权力相对牢固的进行控制的领导者
①优点:在于通过完全的行政命令,使管理的组织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低于在组织边界以外的交易成本,可能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良好的绩效。这对于组织在发展初期和组织面临复杂突变的环境时,是有益处的。
22
②缺点:长期将下属视为某种可控制的工具,则不利于他们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2)民主式领导者:这种领导者的特征是向被领导者授权,鼓励下属的参与,并且主要依赖于其个人专长权和规范权影响下属。
①优点:通过激励下属的需要,发展所需的知识,意会性或隐性知识,能够充分的积累和进化组织的能力,员工的能力结构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②缺点:权力的分散性使得组织内部资源流动速度减缓,因为权力的分散性一般会导致决策速度降低,进而增大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成本。不适合紧急情况下的管理,容易贻误战机
(3)魅力型领导者:有着鼓励下属超越他们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
(4)变革型领导者: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了深远而不同寻常的影响。
(5)事务型领导者:也可称为维持型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协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
(6)战略型领导者:特征是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
领会:
(l)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领导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联系:主要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从行为方式上看,两者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们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②从权力构成上看,两者都是组织层级岗位设置的结果。 (2)区别:从本质上说,①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②而领导则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且两者所负担的工作内容不同
(2)领导权力的来源;
(1)法定性权力 (2)奖赏性权力 (3)惩罚性权力 (4)感召性权力 (5)专长性权力
(3)领导的作用;
(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4)领导风格划分的依据及其类型;
(1)按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两类: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
(2)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可以把领导风格分为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3)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以将领导者分为两类:事务型领导者(也称维持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5)领导理论(领导特性论、领导行为论、领导情景论)(理解为主) 领导特性论:
(1)观点:以领导者为中心,从不同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质出发,希望通过领
23
导特质的研究,发现领导者的一般特征,并解释领导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2)主要理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1)鲍莫尔的领导者特质理论;(2)皮奥特维斯基和罗克的领导者特质理论;(3)帕金森的领导者特质理论;(4)伟人理论或天才理论;(5)彼特关于不成功领导者的品质理论
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观点:认为领导者确实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但是领导者的特性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他们都是经过非常努力学习和在实践中长期艰苦锻炼,才渐渐成为有效领导者的。
有效领导者具有的共同特性:
(1)努力进取,渴望成功;(2)强烈的权力欲望;(3)正直诚信,言行一致;(4)充满自信;(5)追求知识和信息
每个领导者在上述各个特性方面,发展不可能完全均衡,因而形成了领导者各自的个性和领导风格。 ①权力欲和自信心特强的人可能容易于走向集权;反之,则更乐于实行民主。正直诚信、渴望成功的人,可能更愿意采取务实的事务型领导风格;
②知识和信息方面特强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进行战略思维。
③除此之外,每个领导者的性格心态和领导所处的情境,以及追随者状态都会对领导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这正是特性理论的不足之处。
领导行为论
(1)试图从研究领导者的行为特点与绩效的关系,来寻找最有效的领导风格。 (2)主要理论: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1)李克特试图比较群体效率如何随领导者的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2)研究目的是打算建立实现预期的绩效和满意水平的基本原理,以及有效的领导方式类型。 (3)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类型,结果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①工作导向型的领导行为。②员工导向型领导行为。
(4)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的结论: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度正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的群体生产率和低满意度正相关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1)费莱西将领导方式的类型分为两个维度:关怀纬度和定规维度
关怀维度:代表领导者对员工以及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对相互信任,尊重和友谊的关注,即领导者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观念程度。
定规维度: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2)领导者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高关怀——高定规、高关怀——低定规、低关怀——高定规、低关怀——低定规
☆管理方格论
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管理方格论,将领导行为的类型分为两个维度: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 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
(1,9)型,又称乡村俱乐部型管理:表示领导者只注重支持和关怀下属而不关心任务的效率; (1,1)型,又称贫乏型管理,表示领导者不愿努力工作,对工作绩效和人员的关系都很少,很难维持组织成员的关系,也很难有良好的工作绩效
(5,5)型,又称中庸之道型管理,表示领导者维持足够的任务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 (9,1)型,又称任务型管理,表示领导者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士气;
(9,9)型,又称团队型管理,原则上达不到(9,9)等级的管理人员,要接受如何成为一个(9,9)型领导人的培训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