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1:26:24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废除宰相制度:明初是否存在宰相制度?明初担任丞相的几个人几乎都未得善终,吴晗《胡惟庸党案考》考证,诛杀胡惟庸的通倭通虏等罪名都是“莫须有”。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由此来看,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胡惟庸是否谋反了?

(二)设置内阁制度

1.形成原因: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朱元璋就处理诸司奏章1660件,平均日处理200多件。这使他感到十分劳累,所以他对身边的侍从说:“朕自即位以来,尝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朱元璋为什么会如此之累?

2.发展历程

(1)萌芽——明太祖时期:内阁的职权?

(2)形成——明成祖以后:内阁办公地点?内阁的主要职权是?明代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而皇帝亲批数本外,其余由司礼监太监分批,称“批红”。明人称内阁为“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为什么这样说?有学者认为太监批红不是皇帝偷懒而是一种制度设计,其目的何在?

(3)顶峰——明神宗时期:张居正时期内阁权力达到顶峰的表现?钱穆说“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张居正“不能逃众议”的原因?李贽论张居正说“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这说明造成张居正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3评价及比较

(1)纵观明代历史,即使皇帝二十年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维持正常运转。当然这样情况下就会出现要么是像严嵩之类的权臣当道,要么是像魏忠贤之流的宦官专权等政治乱象,但是这些权臣不像汉末的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宦官也不像唐代的俱文珍可以逼宫弑帝,只要皇帝不乐意,这些权臣和宦官便可顷刻间身败名裂,烟消云散。请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

(2)明代内阁制度与汉唐丞相制度有何区别?试从机构性质、职权及其来源、作用等方面说明。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有何区别?试从背景、阶级性质、职权及其来源、产生方式、作用等方面说明。

(三)集权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为什么要废除行省制度?三司的含义?三司制的影响?

二.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清初君权受限:清初的中央官制?清初皇权受限的历史背景?清初皇权受限的表现?

(二)康熙强化君主专制——设置南书房:主要目的?职权?作用?

(三)雍正强化君主专制 1.设置军机处:直接和根本目的?主要职权?梁启超称军机处是“留声机器和抄写机器的结合体”,为什么?军机处属于“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官员都是兼职,而且有官无吏,其办公地点在皇宫角落一处不起眼的几间低矮而普通的瓦房,而且是有值庐而无衙署。据此分析军机处的双重影响?

2.秘密建储制度:雍正帝一改以往公开立储的做法改为秘密建储的制度,即皇帝不分长幼嫡庶,根据皇子的表现确定继承人,而后将立储密旨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秘密建储有何影响?

3.密折廷寄制度:清朝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密折奏事,谓之密折。重要谕旨不经内阁,而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给内外臣工,谓之廷寄。密折廷寄制度有何影响?

三.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评价(略)

易错易混易漏点辨析

1. 明代内阁与汉唐丞相制的区别 性质 权限 职权来源 作用 性质 权限 职权来源 产生方式 作用 汉唐丞相 法定的中央一级国家行政机构 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制度法定 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 英国内阁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掌握最高决策权和行政权 制度法定 议会下院多数派 限制君权,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明代内阁 皇帝的内侍机构 参与决策,但无行政权 皇帝信任 巩固君主专制 明代内阁 封建专制君主的内侍机构 参与决策,但无行政权 皇帝信任 皇帝任命 巩固君主专制 2. 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的区别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文化上,有利于大规模文化的整理和交流等。

(2)消极性: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

巩固练习

1.《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

居丞相名耳! ”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2.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3.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4.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期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上述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宋代废除三省制,高度强化君权 B.明代地方设三司,高度集权于中央 C.明代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明代裁撤丞相,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5.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C.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6.“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废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职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A.汉代的内外朝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元代的一省制

8.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9.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1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1.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12.朱元璋提出:“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这种分体现出 A.中央集权的局限性 B.君主专制的残暴性 C.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D. 君臣权力的差异性

13.“凌驾于各部院上,军国大计无不经其手而办,但无正式衙署,无专职官员,大臣若干人多由大学士、

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奉特旨充当,均为兼差,比较注意工作的效率和保守机密,而且由皇帝直接指挥其全部重要活动。”这指的是

A.秦汉丞相 B.唐代尚书省 C.元代中书省 D.清代军机处 14.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候:“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下列对该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内阁首辅是国家行政首脑,威风! B.“以无权之官强做有权之事”,危险! C.六部都是内阁的下属部门,应该! D.历史上的丞相制度重现江湖,真实!

1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权和相权的冲突导致相权不断受到削弱,下图是中国历史上相权演变,其中相权最小的

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8.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 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9.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20.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21.明太祖朱元璋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B.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C.裁撤中书省,亲自掌管六部 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2.大明律和唐律是有区别的,对伦理罪处刑比唐律轻,比如隐匿丧事,唐律流二千里,明律仗六十;而对反逆、强盗等罪则处刑明显比唐律重,比如强盗罪,唐律不得财徒刑二年,得财者还要分等处刑,明律不得财仗一百流三千里,得财者首从皆斩。下列有关此则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种差别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体现了大明律“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量刑原则

C.说明明代的统治政策比唐代要严厉多 D.说明明代的伦理观念比唐代要松弛的多 23.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清朝?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搜索更多关于: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废除宰相制度:明初是否存在宰相制度?明初担任丞相的几个人几乎都未得善终,吴晗《胡惟庸党案考》考证,诛杀胡惟庸的通倭通虏等罪名都是“莫须有”。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由此来看,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胡惟庸是否谋反了? (二)设置内阁制度 1.形成原因: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朱元璋就处理诸司奏章1660件,平均日处理200多件。这使他感到十分劳累,所以他对身边的侍从说:“朕自即位以来,尝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朱元璋为什么会如此之累? 2.发展历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