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共七套)
的必然要求。
B、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C、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的整体设计,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完美体现。 D、在博览会上,展出了一种新型赛车。这种新型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70公里/小时。 18.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我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画之间的关系。最近读到一本书,发现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的观点颇有新意。他主张 ,即不能用画的形象去理解诗,而应以诗意的幻想去欣赏画。 A、“诗中有画,画中无诗”B、“诗中无画,画中有诗” C、“画中无诗,诗中无画”D、“画中有诗,诗中无画” 19.《荷塘月色》一文为了突出渲染清幽静谧的氛围,作者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动静巧妙地统一起来。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B、桥响犬遥吠,亭空人散眠。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将晓。
2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小说的三要素是时间、人物、地点。 B. 《麦琪的礼物》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C、汉字传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他根据万物的形象,创造了汉字。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共计130篇。 2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是 A、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B、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2.《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A、课堂教学 B、课外阅读 C、课内外结合 D、语文实践 2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段习作目标要求中的“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是在第几学段提出的:( )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24、在第一学段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教学目标要求是:( )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25、《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六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 ) A、100万字以上
37
B、145万字以上 C、200万字以上 D、245万字以上
三、公共知识(10分)
26、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
材料三。 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3分)
参考答案: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任答对一点记1分)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更重要。(1分)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1分)
(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3分)
参考答案: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1分)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启迪学生做人;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③激励学生会思考;④指导学生能实践。(2分)
(3).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4分)
参考答案:班主任老师有着主体性的学生观。(1分)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回答出三点记3分)
四、学科专业知识(40分) (一)、根据诗文原句填空。(5分,每空1分) 1、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
2、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谈到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三种境界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文本解读:(10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对文本准确而深刻的解读则是决定这一过程品质高低的起点。请你根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下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牧童》一诗进行研读赏析。提示:可从“诗句解析”、“诗境描绘”等方面入手,字数在500字以上。 附课文:
牧 童
38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参考答案: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笛声悠扬;牧童归来,饱餐之后,和衣而卧。清风明月,好不惬意!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笛声阵阵。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②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饱餐后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田园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透过诗作,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追求,对远离喧嚣、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评分要点:
1)能准确解读诗句意思,计5分。 2)能生动描绘诗歌意境,计5分。 3)字数不达标,酌情扣分。 (三) 习题编制(10分)
编制练习与检测题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1、请以下面这篇短文为材料设计一份六年级的阅读检测题。(共5题,每题计1分)2、结合习题谈谈阅读理解题应重点考察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5分)
奇 迹
朱莉亚望着襁褓中的弟弟迈克,他躺在婴儿床里不住地哭,屋子里弥漫着一股药味。爸爸妈妈告诉朱 1)、习题设计示例(供参考):
①查字典
如果你不认识“攥 ”字,应按( )查字法查字典,先查( ),再查( )画。 ②、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概括全文基本情节
父母______奇迹,朱莉亚_______奇迹,医生_______奇迹
③、联系上下文,你知道“一头雾水”的意思是: ④、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朱莉亚和医生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朱莉亚: 医 生: ⑤.根据全文的情节脉络,请你推测一下收费凭单上该是一句怎样的话? 2)、应考查的核心能力有:
①、借助工具书识字解词的能力。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9
密
④、抓重点句和关键词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的能力。 ⑤、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能力。
(四)、实践与思考(15分)
阅读教学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雪》教学片段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1:(一脸茫然)。 生5:(突然站起来提问)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6:那可将冰凿破呀!把冰凿开可以捕到许多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看到电视里介绍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捕鱼的。
师:你真不错,在看电视的时候还注意学习语文。同学们明白了吗?
1、案例评析:你认为教师这样的处理方法可取吗?为什么?试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评析。(10分) 2、教学设计:如果让你来上这节课,你会怎样处理?(5分) 参考答案:
1、案例评析: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可取。(2分)可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教育智慧、课堂预设与生成、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理由。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计8分。每涉及一个方面计2分。
2、教学设计。能顺学而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更深层次的文本价值。方法灵活,问题设计巧妙、有层次计5分。 设计示例(供参考):①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获得角色体验。如先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然后提问:“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这位老翁,你为什么要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出来钓鱼?”②让学生走近作者,和作者对话,进行理性反思。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下面让我们走近柳宗元,和作者对话;同时请同学们反思刚才的理解是否正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想一想? (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资料)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产生了什么新的看法? 三.简答题(16分)
10下面两个句子各是用什么方法修饰的?这样修饰后各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 (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11.简要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原因。
12.请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简单说说你对于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问题的认识。
四.鉴赏题(28分)
1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父 爱
深秋的月光斜照在小床卜,孩子正睡得香甜。一旁,阿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久,两颗
4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