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楼宇自动化补充习题(1) - 图文
楼宇自动化补充习题
2016
一、基础知识
1、智能建筑(智能楼宇)Intelligent Building的定义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对智能建筑 ( Intelligent Building, IB)下了如下定义: 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2、楼宇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充实, 现代控制技术 (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系统集成技术(Itelligented integration system), 这些技术一起构成了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基础。
3、3A智能大厦的“3A”指:通信自动化系统 (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 大楼自动化系统(BA),若再把消防自动化设备(FA)与安保自动化设备(SA)从BA中划分出来,则成”5A”智能大厦。
4、“广义BAS”与“狭义BAS”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定义“狭义BAS”即“楼宇自控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是指: 将建筑物(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水排水等机电设备或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综合系统。通常为分散控制与集中监视、管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BAS”的主要功能包括:设备运行监控、节能控制与管理、设备信息管理与分析3大功能。
“广义BAS”包括了“狭义BAS”、安保自动化设备(SA)以及消防自动化设备(FA)。
5、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楼宇具有的基本功能:
(1)智能楼宇具有完善的通信功能;(2) 智能楼宇具有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的功能;(3) 智能楼宇具有现代安防和现代消防的功能;(4) 智能楼宇具有现代管理的功能。 6、集散控制系统(DCS):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工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一种新型控制技术。
集散控制系统的核心思想及主要特性就是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
集散控制系统从垂直结构上分为3层:现场过程控制级、操作管理级和生产(综合)管理级。
集散控制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分散过程控制装置、操作管理装置和数据通信系统。 7、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 FCS):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是控制现场智能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传输、串行、多节点和多分支结构的数字通信网络。
FCS系统与DCS系统的最大的不同点是: DCS系统把控制网络线连接到现场控制器(DDC),而FCS系统则把通信线一直连接到现场设备。
8、Lonworks总线技术通信协议结构采用ISO/OSI模型7层结构 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9、BACnet通信协议,BACnet(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建筑物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是一种专门为楼宇自动控制网络制定的数据通信协议,协议结构分4层,相对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0、智能楼宇的信息传输网络的功能包括:
(1)支持楼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系统集成等业务需求的数据通信。 (2)支持建筑物内部有线电话、有线电视、电信会议等语音和视频图像通信 。
(3)支持各种广域网连接,包括具有与国际互联网、公用电话网、公用数据网、移动通信网、电视传输网等的接口。也支持各种专用广域网连接,例如政府办公网、金盾网、金税网等。 (4) 支持建筑物内部多种业务通信需求,支持多媒体通信需求,具备相当的面向未来传输业务的冗余。
11、智能楼宇的信息传输网络 从应用功能方面分类,可分为:
现场控制网、集中管理网、消防网、安防网、公用信息网、保密网、音视频网等; 从网络技术角度分类,可分为: 电话(信)网和计算机网两大类; 从传输信号角度分类,可分为: 模拟传输网和数字传输网。
12、局域网:是由一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通过共用的通信线路或无线连接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系统,他们在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通常由: 网卡(也称网络适配卡)、电缆(光缆)系统、交换机、服务器及网络操作系统等组成。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技术要素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类型、介质的访问控制及安全管理等。
13、交换式局域网核心是交换机,主要特点是:所以端口平时都不连通,当站点需要通信时,交换机才同时连通许多对的端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站点都能像独占通信信道那样,进行无冲突地传输数据,即每个站点都能独享信道速率;通信完成后就断开连接。 14、三层交换技术
二层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它能读取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并根据MAC地址进行交换;二层交换机基于硬件,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芯片 ,速度快;但只能在一个网段或子网内转发流量。
三层交换技术(也称IP交换技术)是相对传统交换概念提出的。传统交换技术是在OSI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第三层(网络层)进行。 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
15、什么是VLAN?VLAN有哪几种实现技术?
VLAN又叫虚拟局域网,把物理上直接相连的网络,按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组织划分成若干个逻辑工作组,每个逻辑工作组对应一个虚拟网络,而无需考虑用户的实际位置。 VLAN是以交换以太网为基础的,以软件方式来实现逻辑工作组的划分和管理。它在以太网帧的基础上增加了VLAN头,用VLAN ID将用户划分为更小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就是一个虚拟局域网。
虚拟局域网(VLAN)有三种实现技术: 1)、基于端口的VLAN (静态VLAN );
2)、基于MAC地址的VLAN (动态VLAN ); 3)、基于协议的VLAN (动态VLAN );
16、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 IPv6的技术特点:
1)、空间地址巨大,空间地址从IPV4的32位扩展到128位; 2)、地址层次丰富、分配合理;
3)、实现IP层网络安全,IPv6要求强制实施因特网安全协议IPSec并将其标准化; 4)、无状态自动配置,IPv6通过邻居发现机制能为主机自动配置接口地址和默认路由器信息,使得从互联网到最终用户之间的连接不经过用户干预就能快速建立起来。 从 IPv4到 IPv6的过渡策略主要包括: 双栈策略、隧道策略以及翻译策略。
17、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人为的管理失误、恶意攻击、网络软件系统的漏洞和“后门”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可以分为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攻击防范策略、加密认证策略和安全管理策略等。
18、防火墙技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安全技术,防火墙用于抵御黑客对计算机网络的侵扰,常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 。 防火墙根据本单元的安全策略,对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交流的数据进行检查,符合的通过,不符合的拒绝;拒绝未授权的用户访问,同时允许合法用户不受妨碍地访问网络资源。以达到保护内部网络防备外部网络恶意攻击的目的。 19、通信系统一般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
信源、变换器、信道、反变换器、信宿、噪声源。
20、电话通信系统有三个组成部分:电话交换设备、传输系统、用户终端设备;
21、目前楼宇内电话网有两种构建方式:程控用户交换机(PABX)方式和汇线通方式。 PABX(Private Automatic Branch eXchange)俗称:程控交换机、程控用户交换机、电话交换机、集团电话等。用户自行购置PABX构成一个星式网,并负责运行、管理和维护。
PABX的基本功能包括呼出外线、外线呼入、转接外线来话和内部通话等,内部通话不经过市话网,故不发生电话费用。
汇线通(Centrex)即集中用户小交换机,又称之为“虚拟用户交换机”。实质上就是在电信局交换机上将若干用户终端划为一个用户群,为其提供用户小交换机的功能
22、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将模拟声音信号数字化、以IP数据包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传输的技术 ,它不同于一般的数据通信,VoIP对传输有实时性的要求,是一种建立在IP技术上的分组化、数字化语音传输技术 。 2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由下列七个部分构成:
1)、工作区: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
2)、配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
3)、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4)、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5)、设备间:设备间是在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入口设施也可与配线设备安装在-起。
6)、进线间: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
7)、管理: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24、综合布线系统的配线子系统各缆线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线子系统信道的最大长度不应大于100m 。(2)、工作区设备缆线、电信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和设备缆线之和不应大于10m,当大于10m时,水平缆线长度(90m)应适当减少。 (3)、楼层配线设备(FD)跳线、设备缆线及工作区设备缆线各自的长度不应大于5m。
集合点CP缆线楼层网络设备设备缆线TO信息插座工作区缆线TE终端设备跳线水平缆线CP水平缆线TO工作区缆线TEFD小于5m小于5m小于90m信道总长不超出100m小于5m
25、下图是综合布线系统通道测试示意图,根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7的规定,下图中A+D+E的长度不应超过10m;B+C的长度不应超过90m。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