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选择题训练(一)(解析版)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选择题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无关;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鸟鸣声、流水声都是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鸟鸣声和流水声是不同材质、构造的发声体发出的,所以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鸟鸣声和流水声虽然声源不同,但都是在空气中传播,所以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在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减弱噪声的措施,是一道基础题。 2.【分析】不同介质传声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效果也最好。空气传声最慢,效果也最差。
【解答】解:由于不同介质传声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且声音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将一个气球放在机械手表与耳朵之间,机械手表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响度最大,即放上气球后听到的声音不会比不放气球的声音强,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不同介质传声情况的了解,以及对响度与距发声体远近关系的了解,难度不大。
3.【分析】噪声对学生学习有影响,选择减弱噪声的符号。
【解答】解:A、如图表示禁止鸣笛,防止笛声影响学生学习,符合题意。 B、如图表示限速,汽车运动的速度对学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C、如图表示禁止停车,是否停车对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D、如图表示限重,汽车是否超载对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一些交通标志和物理计算有关系,例如限速和限重等。
4.【分析】(1)声音的产生靠物体的振动,物体的振动可借助其它物体(如纸屑)的跳动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音色与发出声音的物体有关;
(4)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A、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
C、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音色是相同的,但瓶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错误;
D、“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物理情景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防止噪声的途径,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 5.【分析】音色的影响因素有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音色。 【解答】解:在声音的三要素中,音调和响度都可以模仿到相同的程度,只有音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声纹锁在门禁系统中主要依靠辨别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声音,故AB错误,C正确。而频率是用来描述音调的,所以D也错误。 故选:C。
【点评】这道题完美的将知识与生活结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个不错的题目。 6.【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解答】解: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音调、音色和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 7.【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3)声的利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作为介质。 【解答】解:
A、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而且回声过长时,干扰人们的听觉,所以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故A正确;
B、小孩的音调通常比大人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改变了声音振动的频率,而频率影响到的是声音的音调,振动的频率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故B正确; C、声波具有能量,超声波频率高,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它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次声波也是声波,同样具有能量,可以有很大破坏力,如地震时的次声波,故C错误;
D、考试时,考生听到广播指令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朵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音调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认识和理解,属于一道基础题。
8.【分析】(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噪声监测器不断检测噪声等级,此时噪声显示装置上的示数就表示此时的噪声,其单位是分贝;
(3)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故A正确; B、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降低噪声。故B错误;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音叉间的共鸣现象在真空中不可能出现。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应用及噪声的减弱措施,属于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难度不大。
9.【分析】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魔术师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因为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明白了该物理情景所反映的物理规律才能正确解决此题。故要学会通过物理现象抓住物理事件的本质。
10.【分析】(1)人能够听到声音的条件是有发声体、传播介质和健康的耳朵;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此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
(4)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A、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后经过介质传播到耳朵里才能听到声音,另外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或次声波,人耳也无法感知,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故B正确;
C、正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C错误; D、道路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防止噪音的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音调以及噪声的防治措施,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基础题。
11.【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