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速公路某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稼地,森林、和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将不利影响减到最低限度。
1)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不在工地围蔽外堆放材料、垃圾, 施工期间爱护环境,保护绿化,保护好已成建筑物、路面,不损坏、不污染,完工时彻底清场,恢复原有道路、设施,并将工地及周围环境清理整洁,做到工完、料清、场地洁净,达到一次顺利交付。
环境保护组织机构框图
2)水资源、自然水流形态的保护。
在做饮用水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设置的排、渗水构造物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时,采取隔离措施;不将施工用水、施工场地排水排至居民饮用水体或养殖水体;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做到不淤、不堵、不留施工隐患,不阻塞河道。
3)水土保持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领导小组 经理部施工环保、水土保持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总工 工 程 部 部 长 工 程 队 技 术 负 责 人 机 电 物 资 部 部 长 办 公 室 主 任 技 术 员 试 验 员 安 质 员 环 保 施 工 员 水 土 保 持 员 工 班 长
弃土场、永久用地等按设计要求,及时进行绿化、浆砌片石等防护,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其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裸露地表都用植被覆盖进行绿化;弃碴场应及时修筑挡护设施,保持其稳定,避免水土冲刷,引起泥石流等灾害;弃碴场、取土坑、临时房屋以及其他临时用地均应平整、复耕或绿化;工程弃碴严禁倾泻于河床,挤占河道或其他排洪、排水设施,以防止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发生。
13.3.3、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施工工艺着手,降低或减少污染的产生,加强对“三废”的综合利用,提高“三废”的回收利用率。杜绝一切污染事故。
1) 对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的废油水进行油水分离,废油经再生后重复利用。 2) 修建沉淀池处理废水(包括生活污水),经过滤沉淀池处理后可用作冲洗厕所或排入沟谷。
3) 载装易污染物的车辆在运输完毕后,不得在水体直接冲洗。冲洗后的废水必须经过妥善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后方准排放。
4)工程施工前,先设置好临时堆碴场、挡碴墙、及排水沟,工地废水排入沟谷前经沉淀池沉淀,并采取必要的净化措施后方可排除。
5) 取、弃土场按设计文件要求采用堑借、堤弃,借弃区按规定做好边坡、排水坡、平台,完工地段做到边角整齐、路容美观,并及时做好支挡、防护和绿化,不破坏生态环境。
6) 对空压机、发电机等噪音超标的机械设备,采用装消音器来降低噪音。 7) 合理安排爆破时间及噪音较大的机械作业时间,距居民区较近地段,爆破采用微差控制爆破,降低爆破噪音,噪音较大的操作避免夜间施工,爆破在白天进行,并设好防护。
8)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湿式作业,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9) 运输道路定时洒水防尘,严禁在场内燃烧各种垃圾及废弃物。 13.4、文明施工措施 13.4.1、文明施工组织机构 文明施工组织机构框图下页。 13.4.2、施工场地管理
1) 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实施定位管理,分管段、分片区进行场地规划。
2) 在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大门,实行半封闭施工,并在醒目位置设置一图三牌。一图:即平面布置图;三牌:即质量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牌。
3) 施工现场设置的临时设施,做到生活区和施工区划分明确,按规定布置防火设施。建立驻地文明、卫生、防火责任制,并落实到专人。
4) 合理布置施工现场给、排水系统。保证给水设施不渗漏,供水安全;排水系统顺畅,整齐大方。
术 文明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5) 临时用电按施工组织设计布置,不乱接乱扯,供电设施良好,光照充足。 6) 建筑材料分类堆放,并用标识牌标识清楚,严禁混堆乱放。 13.4.3、环境卫生管理
1) 现场建筑垃圾要随时清理。不用的料具和机械及时清退出场,保持施工场地清洁。
经理、总工、公司质监部代表 项目部文明施工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 工程部部长工程队技术负责人机电物资部部长办公室主任 技员安质员试验员文明施工员工班长
2) 所有工点和住区排水畅通,并建立必要的卫生设施。生活区内设置垃圾箱,每日专人清运。工地范围内由保健医生负责定期消毒。
3) 现场食堂按卫生标准配备设施,工作人员定期体检,持证上岗。 13.5、其他措施 13.5.1、施工协调措施
1) 加强与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联系,服从大局,服从统一协调和指挥。 2) 加强与相邻施工单位的协作,共同利用好施工场地、临时道路等公用设施。统一布置各种监测网。
3)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请示,采取措施保护工地沿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13.5.2、文物保护措施
对所有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均强调加强文物保护的思想意识。本投标人在施工中如发现文物、古墓、古建筑基础和结构、化石、钱币等将派专人守护,及时通知业主及有关部门,待有关人员鉴别并采取措施后才可施工。
13.5.3、防洪措施
1) 建立防洪抢险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防洪抢险管理制度,具体落实到人。 2) 备足相应防洪抢险物资、器材,作好抗洪抢险准备。
3) 主动与地方气象部门、防汛领导机构联系,掌握当地汛期特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