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4:20:59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一、引言

奈达作为“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倡导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翻译理论的构建。通过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及转换等概念,奈达提出了“逆转换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著作和文章中,奈达试图通过对语言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问题的描写,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 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形成期即交际理论阶段,奈达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科学,更确切地说,是对翻译过程科学的描写”(Nida,1975)。奈达认为,对翻译科学研究,应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奈达认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科学分析大有帮助。从70年代到现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他更多地注意到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转换生成语法的实质: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

Grammar,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以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为标志。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描写为目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句法部分,由一个基础部分(a base) 和一个转换部分(a transformation part)组成。基础部分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生成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转换部分包括转换规则,将深层结构再转换成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二是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点。三是语音部分,用语音实现句子的表层结构,体现语言行为的特点。乔姆斯基认为,作为最能体现语言结构的句法部分,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结构,不受语义或功能的左右。在乔姆斯基看来,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特征,在句法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句法分析可以揭示语言能力中负责句法结构的那部分知识,确定它的表现形态和组织原理。这就是说,一种语言的句子,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抽象的深层结构而生成的。这些深层结构蕴藏在操该种语言的本族人的直观感觉之中。人们看到或听到的句子,仅仅是这一抽象结构系统的表层形式,并且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语言,它普遍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自然语言之中。因此,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分析为中心,以句法认识语言和解释语义,这是乔姆斯基理论的核心内容。转换生成语法把语言看作是“一组有限或无限的语句,每个语句都是有限长的,由一组有限的语句成分所构成。” 转换生成语法的规则为:一部分生成语言的核心句,即那些基本的初级的语句;一部分则可通过转换规则从核心句转换成无数的派生句。

在句法描写中,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可以摆脱纷繁复杂的表层结构,领会和把握句子的深层结构,从而获得正确的语义理解。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不仅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渗透到语言研究的每一个分支。在《句法结构》一书中,乔姆斯基初步阐述了转换生成理论,提出了核心句、非核心句、转换等一系列概念。而在《语言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对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系统阐述了“深层结构”这一著名概念。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由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及一些转换规则构成。任何一个句子或短语都可以看成是某种转换的结果。转换生成语法的核心思想是,语言不是人脑以外的东西。而是人生来就有的思维行为。乔姆斯基认为人生来就有应用语言知识的天赋。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语言能力,研究人脑中的语言知识,追求对句子在人脑中如何产生这一现象的充分理解。因此他主张句子的构成规则和转换规则在文中的作用。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能理解从没听过的话语、辨别语义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辨认歧义句等。乔姆斯基认为人类之所以具有这种语言能力,是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就是这种普遍特征构成了普遍语法。一种语言的句子是由一些基本的、抽象的深层结构构成。这种深层结构存在于本民族人的直观感觉中。人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句子,只是这一抽象结构的表层形式。这种深层结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语言中。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自然语言中。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就一定能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转换生成语法的任务就是用一套高度抽象化和形式化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乔姆斯

基的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奠定了语言学基础,为可译性理论和翻译过程分析提供了依据。

三、奈达翻译思想的语言观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奈达提出了在语言的深层结构上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他认为,人类语言的普遍法则反映在深层结构中,即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深层结构反映的是基本语义,这是翻译赖以实现的基础和条件。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言的信息” (Nida and Taber . 1969:12)。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即“动态对等”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概念,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receptor orientation),并使译文接受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正是围绕动态对等,奈达建立了一整套翻译模式和翻译原则。为了取得动态对等,奈达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提出了著名的逆转换(back transformation)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过程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直接将原文语言的表层结构转换成译文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是要复杂的多。这个曲折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移(transfer)和重组(restructuring)。具体地说,就是对原文进行语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表层结构逆转换为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文深层结构,最后再从译文深层结构转换为译文表层结构。他认为核心句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通过

搜索更多关于: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一、引言 奈达作为“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倡导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翻译理论的构建。通过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及转换等概念,奈达提出了“逆转换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著作和文章中,奈达试图通过对语言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问题的描写,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 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形成期即交际理论阶段,奈达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科学,更确切地说,是对翻译过程科学的描写”(Nida,1975)。奈达认为,对翻译科学研究,应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奈达认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科学分析大有帮助。从70年代到现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