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绝学之八:相提并论式
2013中考语文阅读备考绝学之八:相提并论式
考点阐释
相提并论是指把相关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来谈论,当相提并论的手法运用于现代文阅读考查中时,这些相关的内容往往就会构成对比或类比,在相互的衬托中形成比照和呼应关系。这样的内容不仅存在于文章本身,更存在于文章补充的材料中,这些补充的材料与正文也构成了一定的相关性,在与文章内容的“相提并论”中,更好地表现出事物的矛盾和关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本考点在记叙类与议论类文章阅读中,往往会考查这样一些内容:1.辨析阅读文本中或文本与补充材料的相提并论的内容,理清对比或衬托的内容;2.感受文章或补充材料对相关人或物的情感态度与观点;3.对“相提并论”的人或物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他们(它们)的性情、特点。
本考点在说明类阅读中,常常会考查这样的内容:1.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点,辨析文中构成比较或衬托的内容,或者理解补充材料对于说明的作用。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阅读材料中“相提并论”内容的作用。 应对策略
相提并论式的阅读考查,注重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要求同学们能对选文及补充材料的内容进行比较,进而全面、深刻地理解选文的内容。阅读时,同学们既要立足于文本,也要联系补充的相关阅读材料,辨析清楚文本与补充材料中相提并论的人或物,准确把握相关内容的具体表达指向。这样,同学们对文本与补充材料都有了清晰的把握,就能够在完成题目时做到成竹在胸。
记叙类文章阅读,先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熟悉文章的情节发展变化,对事件的发展有清晰的印象,来辨清文章与补充材料中比照的对象,明了相互的差异或共性。再具体理解相关形象,听其言,观其行,从不同方面的描写入手,准确把握相关形象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在对比或衬托中准确捕捉形象的本质特点。
相互比照的素材在议论类文章中,通常是作为论证时的论据材料,命题者补充的相关材料,内容上一定与文章论点具有相关性。它们通常可作为文章论点的论据,与文章中的论据材料或构成类比,或构成对比,可以有力地补充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它们或者还会提出与文章不太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以开拓同学们理解的视野,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完成此类阅读训练题,同学们可先整体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观点,找准中心论点,再细
读文章,理清所用论据材料;然后仔细阅读命题者提供的补充阅读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观点与文章的论据材料、观点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心论点。
阅读具有相关补充材料的说明文,同学们首先需要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及特点,仔细辨析补充材料与说明对象的关联性,然后探究说明的方法及作用,分析说明的顺序,把握文章结构,准确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这些“相提并论式”的补充材料在说明文阅读训练中,通常用来与文章的说明对象作比较,或者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从而突出说明对象某方面的特点。 真题解析
一、(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另一只翅膀 □游宇明
①与西方科学家在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中勇于亮出自己相比,某些中国科学家显得过于冷静。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特别提到:以自然科学家的言论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占3.2%,在新闻媒体上只占13.3%。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的言论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零!韩启德呼吁:我们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科学家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而挨骂,那恰恰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光荣。 ②我一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家的智慧。我们国家当年想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只花了短短一段时间,罗布泊的上空就升起了蘑菇云;后来希望拥有人造卫星,科学家憋着劲狠干几年,卫星一颗颗冲上了天空;最近一些年,神州飞船进入太空,嫦娥卫星绕月飞行。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光彩照人的专业才华。
③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似乎只对科研项目有热情,却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都是有经费支撑的,有了科研成果,还可以获得各种奖励。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什么利益都没有。
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与做科研项目风险程度也大不一样。做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利益丰厚;没有取得成果,也不会损失什么。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呢,在事情真相未明之前,可能会挨网民的板砖;在真相大白之后,不挨网民骂了,却会遭到某些受损利益团体的打击报复。换句话说,一个科学家没有公共精神,他的生活也许风平浪静;一旦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他的日子就可能不再安定。然而,我们一些科学家恰恰
忽视了一点:社会需要理性精神,一个科学家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说话,会对其他人群产生示范作用,一步步促成公民社会的成长。
⑤科学家以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杰出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没有这种才华,他就没有资格享有科学家可以享受的一切;但科学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善良,更加正义,更加温暖。如果说,专业技能是科学家的一只翅膀的话,公共精神则是他们的另一只翅膀,缺少其中一只,就无法在岁月的深处翱翔。
(选自《联谊报》2010年11月30日,有删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言行作出评价。 材料一:当“非典”肆虐之时,记者问病情的控制情况。有人说已经控制得很好,钟南山说了实话:根本没有得到控制。在一次会议上,钟南山对两例“非典”死亡病例的公认结论大胆质疑。会后,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材料二:2003年4月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1200位受访民众当中,有89%认为钟南山是一位英雄。
解析:此题其实就是对文章的价值判断作出评价,但问法却是典型的相提并论问法。文章中作者对自然科学家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的冷漠态度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考生解答时以此为依托,根据所提供材料的启示,从不同角度切入就可以了。 二、(201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洇”的效果。普通纸发洇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洇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
“老寿星”了。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1.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把握。宣纸的独特性是在与一般纸张的比较中凸显的,它的独特不仅体现在纸张本身上,也体现在纸张制造工艺的独特上,考题的设置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考查考生于比较中对说明对象的全面把握。细读文章,第②段就将宣纸与一般纸张相提并论,在比较中突出制造方法的独特。答案: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
2.为什么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与理解,用的是相提并论问法。宣纸的耐久性是将其与普通纸比较所得出的表面特性,而对内在原因的揭示则可以更好地对其耐久性进行说明。文中就在介绍宣纸的耐久性状后对原因作了科学的说明:“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答案: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别人头上的一缕阳光 □麦 穗
我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许多短信,也会发出一些短信。这些短信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幽默逸趣、祝福鼓励、智慧谜题,让人赏心悦目。我总以为,亲朋、同事之间的短信酬答,会让每一颗忙碌的心灵有一个可以停靠的驿站,更会让平淡的日子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某一天,办公室内,手机铃声突然大作,一条短信翩然而至。这是一个我从没见过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