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陈兴国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730000)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学生的主干基础课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也是从事化学教育、化学、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的基础。《分析化学》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基地班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除上述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分析化学》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 5.了解分析化学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要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二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分十一章,总授课学时为54学时。
表1 《分析化学》课程学时分配 内 容
绪论
误差与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概述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络合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学 时 2 6 2 11 7 6
内 容
沉淀滴定法 重量分析法 吸光光度法 分离方法
试样准备及分析示例 (合计) 考试(2次)
学 时 2 4 6 6 2
(54) (4)
1.绪论(2学时)
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定量分析过程 定量分析方法。
2.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6学时) 测量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 误差的表示方法––—误差和偏差。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频率分布、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测量精密度的表征:极差、平均偏差、标准偏差(s和?);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S?x和
?x?)。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从?求μ的置信区间(U分布表);从s求μ的置信区间(t分布表)。
显著性检验:U检验法;t检验法;F检验法。 可疑值的检验。
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系统误差的发现和消除(对照、空白试验、加入回收等方法);随机误差的减少。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简介。
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3.滴定分析概述(2学时)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主要滴定方法。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滴定分析的几种滴定方式。 滴定分析计算。
4.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11学时) (1).酸碱平衡
Brφnsted酸碱理论及酸碱共轭关系。
酸碱反应平衡常数:Ka,Kb和Kt;活度与浓度(Debye Hückel方程);热力学常数、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
TKa、
cKa和
MKa)。
酸碱物质在水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一元酸碱和多元酸碱的分布系数及分布图;优势区域图;分布系数及优势区域图的实际应用。浓度对数图*。
酸碱溶液的pH值的计算:溶液平衡的基本原则(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条件);由溶液质子条件计算酸碱溶液pH的方法;强酸(碱)溶液;一元弱酸(碱)溶液;两性物质及弱酸弱碱混合溶液(氨基酸、蛋白质的pH及等电点);多元酸(碱)溶液;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溶液;混合弱酸(碱)溶液;计算机在酸碱平衡处理中的应用。
酸碱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及缓冲范围;常用缓冲溶液及配制方法;广泛缓冲溶液;常用标准缓冲溶液;标准缓冲溶液pH的计算*。
(2).酸碱滴定法
酸碱指示剂: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区间及滴定指数;影响指示剂变色区间的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混合酸碱指示剂。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滴定曲线;一元弱酸(碱)滴定可能性的判据;一元强酸(碱)和弱酸(碱)混合溶液分别滴定可能性的判据;多元酸(碱)逐级滴定的可能性的判据(以H3PO4、Na2CO3的滴定为例)及各类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终点误差:代数法计算强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弱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多元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误差公式及其应用。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CO2在酸碱滴定中的影响;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线性滴定法简介*。
非水滴定法简介*。 5.络合滴定法(7学时)
概述:络合反应的普遍性及意义;络合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氨羧络合剂;EDTA的性质及在分析中的应用。
络合平衡: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络合物各存在形式在水溶液中的分布(分布图);主反应和副反应;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αM、αY和αMY);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金属离子缓冲溶液和配位体缓冲溶液简介。
络合滴定原理:络合滴定的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及影响指示剂转变点的因素;常用金属指示剂;终点误差公式及其应用。
单一金属离子的络合滴定:滴定的可能性;滴定的适宜pH范围;滴定的最佳pH。 混合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滴定:分别滴定的可能性及酸度控制;使用掩蔽剂进行选择性滴定(滴定指数);其它滴定剂的应用。
络合滴定的应用:各种络合滴定方式;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6.氧化还原滴定法(6学时)
概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条件电位及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生成沉淀的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及进行的程度。
氧化还原反应历程及反应速度: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 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及滴定突跃);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指示剂的类型、变色原理及常用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主要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溴酸钾法;铈量法。
7.沉淀滴定法(2学时) 沉淀滴定法概述。 银量法滴定曲线。
常用沉淀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Mohr法;Volhard法;Fajans法。 各种滴定方法的比较。 8.重量分析法(4学时)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沉淀重量分析法的步骤;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重量(换算)因数及重量分析的计算。
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溶解度和固有溶解度;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类型:沉淀类型;沉淀的形成过程(均相成核,异相成核);Von Wemarn公式及应用。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共沉淀(吸附共沉淀,包藏共沉淀,混晶);后沉淀;共沉淀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减少共沉淀的方法。
沉淀条件的选择及获取称量形的方法: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沉淀条件的选择;均匀沉淀法;沉淀的过滤;称量形的获得。
有机沉淀概述:有机沉淀剂的特点和意义;有机沉淀剂的分类和应用简介。 9.吸光光度法(6学时)
概述:吸光光度法的意义和应用;光的基本性质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可见光吸收光谱的产生及特征。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Lambert-Beer定律;吸光度的加和性;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定义和意义;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比色和分光光度法仪器的原理、构造:目视比色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计。
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重要的显色剂;多元络合物显色体系简介。
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仪器测量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适宜吸光度范围的控制;入射光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
吸光光度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工作曲线法;差示分光光度法;多组分分析;光度滴定法;络合物组成的确定;有机试剂的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其它方面应用简介*;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微分(导数)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光度法。
10.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6学时)
概述:分离的意义;分离度和回收率;分离方法的分类。
沉淀分离法的特点及应用:无机沉淀剂分离;有机沉淀剂分离;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液-液萃取分离法:溶剂萃取的本质;分配系数和分配比;萃取率和萃取曲线;螯合物萃取的平衡常数
Kex及条件萃取常数
'Kex;萃取分离的重要参数
pH12;萃取分离的应用
简介;固相微萃取简介。
离子交换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的种类和特点;离子交换树脂结构和性能;阳离子交换分离;阴离子交换分离;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离子交换色谱法简介。
色谱法:色谱法的原理及分类;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 其它常用分离方法简介*:液膜法、浮选法、挥发法及蒸馏法。 11.试样的准备和复杂物质的分析(2学时)
试样的采集;试样的制备;试样的分解;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
*选讲内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