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明靖江王研究辨误(区博文集) - 图文
沈氏,靖州卫指挥使沈隆女。子十八,嫡长子相承,先卒;余子法源、相继、相绍、相纯、相纶、相缨、相缙、相绅、相绶、相绂、相纬、相练、相玘、相珙、相瑄、相琪、相璁,皆封辅国将军。女二,各封柳城县君、桂阳县君。 六世怀顺王相承 佐敬嫡长子。宣德二年生。正统元年册为长子,赐一品冠服。天顺二年未袭而卒。成化七年以子规裕袭爵追封王,谥“怀顺”。妃谷氏,广西护卫百户谷真女。子四,嫡长子规裕,袭爵;次子规褍、规祄、规磫,夫人张氏出,皆封辅国将军。女二。各封乐山县君、临桂县君。 七世昭和王规裕 相承嫡长子。景泰四年七月生。成化七年以庄简王嫡长孙袭爵。弘治二年卒,谥“昭和”。妃林氏,桂林右卫千户林荣妹。子六,嫡长子约麒,袭爵;余子约麟、约麅、约麆、约麛、约麈,皆封辅国将军。女四,各封义昌县君、高安县君、潮阳县君、连江县君。 八世端懿王约麒 规裕嫡长子。成化十一年一月二十二日生。弘治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袭爵。正德十一年六月二日卒。谥“端懿”。妃杨氏,南丹卫指挥佥事杨观女。子七,嫡长子经扶,袭爵;余子六人皆封辅国将军。女五,各封县君。 九世安肃王经扶 约麒嫡长子。弘治六年十月二日生。十二岁时以父病敕掌国事,赐一品冠服。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袭封。嘉靖四年三月十三日卒。谥“安肃”。妃徐氏。子三,皆庶出。庶长子邦苧,次妃刘氏出,袭爵;余子皆封辅国将军。女二,各封县君。 十世恭惠王邦苧 经扶庶长子。正德四年生。嘉靖六年袭爵。隆庆六年卒,谥“恭惠”。妃滕氏,兵马副指挥滕榆女。子二,皆庶出。长子任昌,次妃刘氏出,袭爵;次子任晟,次妃郑氏出,先封辅国将军,后以温裕王履焘叔进袭王爵。女四,各封县君。 十一世康僖王任昌 邦苧庶长子。嘉靖十一年十月五日生。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爵。万历十年履焘,次妃赵氏出,袭爵。女四,各封顺安县君、平源县君、南封县君、富城县君。 十一世宪定王任晟 邦苧庶次子。嘉靖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三十一年三月九日封辅国将军。万历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谥“宪定”。妃白氏。子二,嫡长子履祥,万历二十年进封靖江长子,未袭而卒,次子履祐进袭王爵。女三,各封庐江乡君、金河乡君、永新乡君。 十二世温裕王履焘 任昌庶长子。隆庆六年七月二日生。万历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袭爵。万历十八十二世荣穆王履祐 任晟嫡次子。万历二十三年任晟嫡长子履祥未袭而卒,万历二十八年履祐以奉一月十二日卒。谥“康僖”。妃支氏。子历二十年以温裕王履焘叔进袭王爵。万 5
年八月二十八日卒。谥“温裕”。妃石氏。国将军进封长子,四十年袭爵。崇祯七无嗣。 年卒。谥“荣穆”。子亨嘉袭爵。 十三世亨嘉 履祐庶子。万历四十三年封长子。崇祯十一年袭爵。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与在福建称帝反清的唐王朱聿键争十三世亨歅 任晟嫡长子履祥子。履祥未袭而卒,亨歅本当以宪定王嫡孙袭爵,然被叔履祐父子谋夺。亨歅成人后,与一帮宗人组立,在桂林自称“监国”,被效忠唐王的成“玉党”,与履祐父子的“王党”争斗,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所败,企图夺回王位,但未成功。崇祯元年被械送福建,顺治三年被秘密处死。长子若极被宫人带出,后在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化名石涛。任晟嫡长子履祥子亨歅进袭王爵。 封为镇国将军。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底亨嘉因与唐王争立而被废为庶人后亨歅方得袭爵。袭爵后与瞿式耜等在桂林坚持抗清斗争。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十一月六日清军攻入桂林时守国不走被俘,一月后缢死于西门外民房中。靖江王国亡。
五、关于靖江王府王宫的位置
靖江王府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兴建,在洪武九年朱守谦就藩时基本建成,其建筑规制完全是按照亲王府修建的。但在洪武二十六年经过了一次改建,除王城及四门城楼不改作外,其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现存的靖江王府宫殿遗址就是那次改建后的格局。
靖江王府改建的原因史无明言,笔者推测是因为靖江王的爵级发生了变化。在朱守谦受封之初,靖江王是独拥一国、镇边守土的藩王,地位与其他亲王相当,因此靖江王府的宫殿规制也与其他亲王府无异。可是到洪武十三年以后,朱守谦两次被废为庶人,最后被明太祖禁锢而死,此时已无爵位可言。明太祖虽然没有因此而将靖江王的封号废除,而是将朱守谦的嫡长子朱赞仪立为靖江世子,准备让他继承靖江王的封号,但却把靖江王的地位定为比其他正支亲王低一级的藩王。地位下降了,原来参照亲王府规制修建的靖江王府自然就要改造以符合新主人的身份。这应该就是洪武二十六年靖江王府改建的原因。
关于此次改建后靖江王府的格局,明宣德本《桂林郡志》绘有《王府图》,可惜最重要的中轴线部分有所缺失。从残存的王府图来看,王城内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大致可辨,况且其台基现今尚完整保存,因此后人对这三个建筑的位置毫无异议。然而王宫在王府图中已经无法分辨,加之现今在王宫门内没有像承运殿台基那样高广的台基遗存,以至于在今人绘制的多幅靖江王府复原图中竟然没有王宫这个建筑!有些人竟然认为靖江王府根本就没有正宫而只有左右侧宫!
这怎么可能!靖江王地位即使不如亲王,但好歹也是个独拥一国的藩王,不至于连正宫也没有吧!何况在《桂林郡志》、《广西藩封志》及嘉靖本和万历本《广西
6
通志》有关靖江王府的文字记载中都提到靖江王府门墙内的主体建筑依次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且“南向如祖训之制”。以此分析,不仅有王宫,而且王宫与其它三个主体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是正宫而不是侧宫。
万历后期曾任广西佥事提学的魏濬在《峤南琐记》中记述有他在赴靖江世子之宴并登顶靖江王府内后山独秀峰的见闻,文中说,站在山顶瞭望,“王宫居稍右,不甚广,颇见严整,正殿端倚独秀,殿后亭馆皆废。”笔者亦曾多次登顶独秀峰观察,发现靖江王府中轴线建筑并非处在独秀峰正中,而是略微偏右(面向北站立是偏右,面向南站立则是偏左),现师大礼堂位于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构成的中轴线之末端,从山顶观看恰在“稍右”的位置。因此,笔者认为,靖江王府的王宫与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同处中轴线上,具体位置在今广西师范大学礼堂的前半部处。
六、关于靖江王府城墙的修建年代
关于靖江王府城墙的修建年代,由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竖立于靖江王府承运门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后面的靖江王府简介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晚于靖江王府宫殿的修建年代。互联网上有关靖江王府的介绍资料大多采用此说。不知此说所本何在,因为史籍并没有靖江王府城墙建筑于洪武二十六年的记载。依笔者拙见,此说的产生可能是源自对《广西藩封志》有关靖江王府记载的误解。《广西藩封志》系明广西佥事提学黄佐所撰,成书于万历初年。清代汪森编撰的《粤西文载》卷16全文收录了该书。研究靖江王历史一般少不了引用该书。黄佐的原文是这样的(原文未断句):
“邸第:在府治东。洪武五年建,二十六年复命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韩、毛知理督修。城一座,周若干丈,闢四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外缭以垣,各为棂星。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门墙内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南向如祖训之制??”
在稍早编纂的嘉靖本《广西通志·藩封》中,黄佐对靖江王府还有一段大体相同的记述:
“邸第:洪武五年建,二十六年复命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韩、毛知理督工修理。王城一座,周若干丈,下用巨石,上砌以砖,闢四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外缭以垣,各为棂星。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门墙内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南向如祖训之制??”
此两段文字的行文方式有如现代词典中词条的行文方式。“邸第”是词条,后面的文字是对“邸第”的解释,包括位置(府治东)、建筑年代(洪武五年始建、二十六年修治)、主要建筑介绍(城、垣、宗庙、社稷、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等内容。因此,对此两段文字应断句如上,关键是在“督修”与“城一座”或 “督工修理”与“王城一座”之间必须断句。不知哪位前辈学者错误地将此处连读不断句,结果意义大变,误为“二十六年??督修城一座” 或“二十六年??督工修理王城一座”,而后人疏于考订,以讹传讹,竟使错误变成多数人信以为真的史实。
按照正确的断句,靖江王府的城墙是在洪武五年与“邸第”同时建造,而不是
7
在二十六年才“督修”或“督工修理”!
退一万步说,即使在“督修”或“督工修理”与“王城”之间不断句,单从字义上理解,“督修”或“督工修理”的也只能是已经存在的王城。如果压根儿还没有王城,那么就应该记述为“督建”或“督工修建”。一字之差,意义悬殊。
事实上,在洪武二十六年的“督修”或“督工修理”根本就不包括城墙及城楼。明宣德本《桂林郡志·藩邸》对此有明确记载。该书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桂林图书馆有现代手抄本。笔者曾有幸在北京图书馆阅读该书。虽然该书有部分残缺,但有关王府部分的记述还大体可识,其中关于洪武二十六年重修王府的记述如下:“二十六年春,复命□□同知□□□部主事□□韩□□继命内官毛知里等来董□事,惟□城及□□□□不改作,其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焕然一新。”(“□”代表缺字)虽然“城”字的前后都有几字缺失莫辨,但恰巧“城”字还清楚,而“城”前之缺字据文义推测应为“王”字,“城及”后面的四个缺字可能是“四门城楼”。根据此段记述,靖江王府的“王城”在洪武二十六年没有改作过。
既然不改作,那么城墙及城楼必定在此之前已经建成而且符合规制。笔者查阅《明太祖实录》,果然在卷88中找到了有关靖江王府城墙修建年代的记录:
“洪武七年三月??广西行省奏:靖江王府将建城楼及甓甃其城,今当农作方兴,请俟秋成以军民兼役以便。从之。”
“甓甃”是在城墙上部用砖砌垛墙的意思。靖江王府城墙的建筑方式是“下用巨石,上砌以砖”,上部正好需要“甓甃”。由此可见,最迟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三月时靖江王府城墙的主体已经建成,否则就谈不上在城门上“将建城楼及甓甃其城”。同时从广西行省的建议及明太祖“从之”的批复来看,城楼及垛墙肯定会在当年秋天继续动工修建,而不会一直停工到洪武二十六年才“督修”或“督工修理”。
而且,现存的靖江王府城墙基本上是石墙部分,上部甓甃的垛墙和城楼已经无存。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靖江王府城墙的修建年代都应该认定为与靖江王府的始建年代相同,即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动土兴建,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全部建成。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督修”或“督工修理”的是靖江王府宫殿及诸衙门,不包括王城及四门城楼!
附注:
本文所引史料均可在张子模与本人合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明代藩封及靖江王史料萃编》一书的相关类目中找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利用该书一一核对或查阅原文。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