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翻译简史缩略版
伯“翻译院”的称号,成为阿拉伯人的学术中心。
所以,公元9世纪和10世纪,巴格达城是一项浩大翻译事业的中心,其目标是将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著作译为阿拉伯语。这一活动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带来这地区当时的文化和思想剧变。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中世纪阿拉伯学术的兴起,应归功于希腊文化。而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著作又被后来的欧洲学术界翻译成拉丁文,并进而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
11世纪中叶,阿拉伯语作品大量涌向西班牙,西班牙的托莱多,成为欧洲的“翻译院”,从阿拉伯语将大量的希腊作品译成拉丁语。如果说公元9世纪的巴格达是阿拉伯的“翻译院”,那么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的托莱多就是西方的“翻译院”了。( 通常我们所说的“托莱多翻译院”曾被用来特指12世纪和13世纪西班牙繁荣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托莱多)。
西班牙历史古城托莱多是西欧宗教与文化中心之一,曾一度置于穆斯林统治下,成为穆斯林文化重镇。从11世纪中叶起,西方各国学者纷纷前往托莱多,从事拉丁语的翻译活动,到12世纪初形成高潮。翻译活动主要集中于希腊和阿拉伯世界的哲学和科学成就:医药、数学星象学。 托莱多翻译院三大特点: 翻译活动始终得到教会的资助;
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
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 托莱多大规模翻译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之间罕有的一次友好接触。
带来了东方人思想,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活跃了西方的学术空气,推动了西方文化发展。
由于许多译者同时也是学者,在托莱多讲授各种知识,托莱多成为当时西班牙以至西欧的教育中心,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西班牙中北地区第一所大学的前身。托莱多翻译活动代表了西方翻译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可视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三个高峰。
9
(三)中世纪末期
此前曾有民族语翻译的《圣经》和世俗文学,但仅仅是开始。用民族语从事大规模的翻译到中世纪末期(13-15世纪)才出现。
12世纪之时,教会谴责甚至镇压来禁止人们阅读民族语《圣经》,以期置民族语翻译于死地。但随着人文主义兴起,无论世俗文学的民族语翻译还是《圣经》的民族语翻译,从13世纪起已在欧各国开始形成高潮。从另一方面说,大规模的民族语翻译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而开始的。
在法国,王室专门雇佣译员专门为朝廷翻译各种拉丁语,希腊语作品。最突出的是尼古拉.欧雷斯米(Nicholas Oresme),于1377年译的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影响很大。 在阿尔丰十世13C的西班牙,受托莱多“翻译院”影响而大量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
在意大利,民族语的翻译规模虽不大,但影响不亚于其他国家。 大诗人但丁(Dante)的文学作品不可译论,这是最早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中世纪意大利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家是利奥纳多·布鲁尼(eonardo Bruni)布鲁尼最受欢迎的作品是用拉丁语翻译的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同时他还对理论问题卓有建树,除在各种译序中谈论翻译外,还发表一篇《论正确的翻译方法》的论文,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了专门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他主张: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是译者用来掩盖自己能力低下而放出的烟幕。)
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一种语言。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因此,布鲁尼也可被视为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人物之一。
在德国,民族语的翻译虽普遍展开,但拉丁语的作用仍占重要地位。拉丁语
10
是教会、大学和文学家的语言。德国的文学家们模仿拉丁语的“高雅”风格而不用朴素的风格写作,占主导的是逐词对译对译,拉丁语中独立成分的运用、动名词等语法范畴便是这一时期通过翻译、模仿而移植到德语中的。最突出的是维尔。
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 von Wyle)是一名大学语文教师,在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是德国早期翻译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他引用名家言论来印证自己观点,为逐词对译辩护,其翻译观要点是: 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语风格。 2)逐词对译能推广拉丁语。
3)为了忠实原文,宁可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但当时主张意译的大有人在。意译派主张发展民族语的风格,实用人民大众活的语言,直译派则主张模仿拉丁风格,实用“高雅”的贵族的“文书腔”。意译派关于翻译中应使用人民大众的通俗语言的方法,真正代表了德语的发展方向,在16世纪路德的翻译中达到顶峰。
在英国,随着民族感的增长,对用民族语翻译的要求也日趋激烈。这一时期最优秀的英语译者是大诗人杰弗利.乔叟。
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他通晓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在当时被法国诗人厄斯塔什.德尚誉为“翻译大师”。乔叟的翻译为英国翻译打开了广阔前景,并为确立英语成为文学语言,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英国中世纪后期第二大类翻译是宗教文献的翻译。与传奇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1. 原作通常出自拉丁语而不是法语。 2.译者更强调读者对象。(宗教翻译的目的在于使没有文化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都能看懂) 到15C,宗教翻译家像文学翻译家一样,对译文风格特别感兴趣。
在中世纪的英语翻译中,译者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可能时采用逐词对译,不可能时采用按意活译。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译作之一是威克利夫倡导翻译的英语《圣经》。
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是14世纪英国著名神学家,哲学家,作为英国宗教改革奠基人,他从1380年主持翻译英语《圣经》,于1382年译出。这是一部完整的《圣经》英译本,他倡导翻译的英语《圣经》引发激烈争论,第一它是威克利夫异教思想的鼓舞下翻译的;第二它面向平民百姓,成为他们
11
反对教会当局的武器。但他的观点和英译本也受到教会日益强烈的反对。但到十五世纪威克利夫的译本广为流传,成为当时唯一的英译本。
总结
综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没有系统的。翻译家们一方面重复西塞罗,贺拉斯等人观点,一方面又围绕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提出新的见解。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由于有关民族语的矛盾不很突出,因此争论的焦点不甚明确。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各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真正的飞跃。
2.3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
文艺复兴运动于14世纪末始于意大利,15、16波及至欧洲特别西欧各国。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重新发现和振兴。它是一场思想和文化上的大革命,以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涉及到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标志着文学艺术上的大发展,同时也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已由发源地意大利传播到其他国家而逐渐形成高潮。下面分别对德、法、英三个西欧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做一次回顾。
德国翻译
德国,民族自我意识加强,15C模仿拉丁语之风逐渐消失,语言学家们认识到德语的独特风格和表达能力,把翻译重点从偏重原文语言转移到重视译文语言,意译法取代了逐词对译法占据了主导地位。体现在翻译中,就是人民群众要求读到译成地道民族语的《圣经》。伊拉斯谟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圣经》翻译和解释提出了一种语言学方法,给翻译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路德适应时代的需要,采用民众的语言译出有史以来“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并通过译本起了同意德国语言的巨大作用,为现代德语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16世纪德国翻译的主流仍然是古典文学和宗教作品的翻译,对文学研究采取新方法、翻译理论提出新见解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伊拉斯谟。
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北欧文艺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翻译多部古希腊作品,他的《圣经.新约》对照本,轰动整个西欧学术界。其译文准确,风格优美,关于翻译的观点主要如下: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