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翻译简史缩略版
问题的研究。在法国,穆南是如此清晰的把翻译纳入语言学研究范围、并予以理论支持的第一人。 在宽泛意义上说,从奈达到费道罗夫到穆南再到卡特福德,他们都是西方翻译研究领域现代语言学派的代表。特别是随着穆南(1963) 以及卡特福德( 1965) 重要著作的发表,西方各国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理论意识进一步增强,语言科学领域的不少研究成果,包括各种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理论以及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等,都不断被人运用于翻译理论的开发和研究中。因此可以说,穆南在翻译理论上的语言学主张不仅在法国有创先之誉,而且在整个西方亦属名列前茅。
70和80年代以来法国翻译研究领域异军突起,一跃而成为后现代时期最瞩目、最具法 国特色、并因此构成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以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 的释意学派。释意派理论立足于实践,把翻译作为语言行为来研究,并从语言、文化、超语因素等各 个方面来阐释和传递语言的意义,因而能够对翻译现实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
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最先为释意派理论发展奠定基础的,是其1968年发表的口译专著《国际会议译员:语言与交际的问题》。
释意派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翻译出发来解释翻译作为交际行为的实质。释意派认为,在译员的翻译中,语言和思想是分离的,语言和思想不完全是一回事,他们之间有一种不断的双向交流,思想波可以转变为语言,语言又可以转化变为思想波。
释意派理论认为,理解需要认知知识的参与;理解过程就是释意过程。释意是翻译前提。 释意理论也注重忠实,译者不能随意阐释,他的解释和理解只能忠实于发言人的实际内容。
法国翻译研究中的释意理论最初是用来阐释口译原则和过程的。但由于它较好地利用了语言学理论中对于解释语言和翻译的合理部分,因而逐步从开创期的口译范围,扩展到了包括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在内的笔译以及翻译教学、一般翻译理论等各个不同领域,而发展成了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普适性翻译理论。也正因如此,释意理论的影响才得以超越法国翻译界,传播至西方以至世界其他地方的译论领域。
37
(六)低地国家及以色列等地的翻译理论
低地国家及以色列等地的翻译理论 “低地国家”即荷兰、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及西方文化有紧密关系的以色列的翻译研究。
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低地国家至少在两个方面特别值得肯定:一是在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初期,低地国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二是在开展翻译的实证研究领域,低地国家走在西方其他国家的前列。低地国家翻译研究界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来自作为翻译研究学派主要创始人的霍姆斯。
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Holmes)1972 年,他作为会议主题发言人,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了题《翻译研究的名称与性质》(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ìon studìes) 的重要论文。霍姆斯在这篇翻译研究学派的奠基性文献里,就翻译研究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解释框架。其主要贡献首先是他对翻译研究学科的名称所提建议。霍姆斯认为,翻译研究这门学科不应称为the scìence of translatìon (翻译科学),也不应称为translatìon theory (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称translation studies。
霍姆斯对译学发展的贡献,并不止于他对翻译研究学科名称和学科性质的富
有建设意义的阐释。更具特色的是他首次以图谱的形式,对“翻译研究”的学科任务和研究范围进行了一目了然的描绘和规划,从而有力地强化了翻译研究作为学科的系统意识。霍布斯成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开山鼻祖。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研究—理论翻译研究、描写研究 、应用研究。
与欧洲低地国家一样,欧洲以外的以色列也是当今翻译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当代以色列翻译理论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图里。
基地恩·图里(Gideon Toury)他以同为以色列人的当代著名文学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论为出发点,沿着霍姆斯开创的翻译研究学派的基本路线,做了大量的翻译描述和理论建设工作,被普遍视为文化和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之一。他对翻译理论贡献,集中体现在他所试图构建的描写翻译研究理论上。图里认为,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对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并通过对具体翻译个案的描写和分析,归纳出对翻译时间具有示范或启示作用的理论原则来。 即构建描写翻译研究理论基础的是大量的具体个案的分析。 他在翻译与规范关系上阐述见解独特: 他提出一个描写翻译行为的三分模式: 这个模式中,
38
“规范”( norms)位于“能力”( competence)与“运用” (performance)之间,或着说,位于规范与译者风格间。“规范”就是特定文化或文本系统中,被优先而且反复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分为:1.预先规范( preliminary norms) ,指译者对于翻译政策、本质等问题必须考虑 。2.操作规范( operational norms)—支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抉择的因素。
总之,在图里看来,\规范\无论在翻译的实践或是理论层面,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规范\是存在于语言、文化以及翻译现实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描写翻译研究及其理论就是要把包括\规范\在内的、属于翻译泡畴的各种客观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对这些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提出必需的定义、基本假设和假说。这样的描写研究,也就拉近了翻译理论与实际翻译行为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助于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七)苏联翻译研究中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翻译理论领域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气氛。建国初期开始形成的文艺学翻译理论流派,在新的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强力推动下,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派也讯速发展起来。苏联翻译理论的两大流派之间便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新时期苏联翻译理论研究的最大特点。
文艺学派基本观点: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形式之一,属于美学范畴。它的任务首先是寻求艺术上的对应,而不是语言上的对应。语言学派基本观点: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它依靠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进行工作。它的任务是需找语言上的对应,翻译的单位是句子、段落、话语,翻译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在现原作的语言功能。
新时期苏联翻译理论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语言学派的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的发表,标志着苏联翻译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书中主要论点为:
1、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2、 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研究范围。
3、翻译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分论是基础,总论把各种分论知识总结加以系统化,使之成为各种分论共同的东西。
39
4、可译性是语言的本质。他坚持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指作用上的对等。
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当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乃是基维·加切奇拉泽,作为翻译家,他主要从事外译格鲁吉亚语的工作。他译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英国的许多民间叙事诗以及拜伦、雪莱、歌德、雨果等人的作品,代表作品《文艺翻译理论问题》,他的主要论点是:
一、文艺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则。它的任务不是寻求语言上的一致,而是寻求艺术上的一致;译者要再现的不是原文的词,而是原文所表现的艺术形象。
二、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概括地说,现实主义翻译是指译者根据现实主义的艺术规律,忠实地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
三、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围。这个观点是与语言学翻译理论派的观点针锋相对的。加切奇拉泽对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见解进行了评论,肯定了他们\等值翻译\等方面的新观点,同时也从文艺学角度尖锐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
4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