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
计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习准备
?学生在初三学过部分内容,寒假到国博进行了“古代中国”实践活动,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制品如四羊方尊、青花瓷等有直观的体验;
?学生基本了解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瓷器送往西方的史实。
2、学习困难
对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特征区分不够清楚。 3、学生差异
我的学生来自于北京市各个学校,有重点校的学生,也有来自远郊区县的学生。各个学校的学习进度、学习深度都有所差异。从学生个体差异来看,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异也很大,较好的学生除了能掌握课堂内容,在课外还有阅读拓展。较差的学生对基本的常识认识混乱,甚至连中国的朝代顺序都不能准确说出。针对这些差异,需要在教学的设计上进行适当分层,针对程度较好的学生,提供给他们视频、相关书籍、阅读文章等拓展资料,并且更多地给他们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去思考;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
通过填空、思维导图等加强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冶金、陶瓷、纺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区分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特征。
(3)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增长民族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视频,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
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民间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与课程导入
1)观看央视纪录片《锦绣记》第2集“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0:00-7:00,了解素纱襌衣的出土过程和后入仿制过程及编织工艺,体验古代纺织技术的高超工艺。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这件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长195厘米,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10.2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素纱襌衣出土后重量49g,握在手里约1个鸡蛋大小,折叠10层后放在报纸上,依然可以看到报纸上的文字。现代人仿制素纱襌衣,第一次仿制重量在120g,因为无法得到10旦尼尔的丝线。
2)展示素纱襌衣的图片和其他手工业制品的图片 图片简介:
图1,铜爵(夏代),高22.5厘米,1980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图2,唐朝时期秘色瓷碗,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
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供养佛教舍利。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因其釉色、形制少为人知,故以“秘色”相称。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细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
图3 素纱襌衣 2、课堂活动
问题1:我们刚才所展示的这几件文物都属于哪些行业呢?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手工业?
师生互动: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问题2:如何给手工业分类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分为制瓷、冶金、纺织等。 引导学生思考从经营主体的角度,应该如何分类? 活动1:完成古代手工业发展时间轴
1)教师向学生展示古代手工业产品并进行讲解
2)学生根据课本8-10页的内容,分别将不同历史时期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填入任务单的方框中。
3)讨论总结: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材料一:展示的古代手工业产品 冶金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