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提升 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提升 教学设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6 1:16:57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提升

教学目标:

1.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题型。 2.理解并运用诗歌鉴赏之手法。 教学重点:

古典诗歌鉴赏之分析技巧型的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考纲要求

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意思是诗歌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例如杜甫在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时候,就吟出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我们从中看出了诗人听到捷报后纵情高歌、欣喜若狂的神态。又如李后主在南唐亡国,自己沦为阶下囚之后,终日以泪洗面,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自己亡国破家之痛。(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往往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来表达情感。 考试说明: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江西卷)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浙江卷) 第三种模式 一词(一句)领全诗型 (辽宁卷)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四川卷) 第五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天津卷)

1

二、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哪些?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预热:

1.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比喻) 2.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借代)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夸张) 4.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设问) 5.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反问)

6.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用典)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起兴) 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小见大) 9.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 10.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议论)

2

三、分析示例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联系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

(1)这首元曲最能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词语是“惆怅”。(失意、伤感)

(2)端午佳节,家家繁忙,为的是——庆端阳。别人都忙于庆端阳,而作者却“惆怅”,这里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下阕“《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世人对屈原的悲歌大义不理解,而作者却对屈子大义极为崇敬。(对比)

【答案】手法:对比。(步骤一)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步骤二)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步骤三) 归纳答题方法,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个环节意在通过以前做过的题目唤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把学生以前的答案和诗

3

标准答案作对比,归纳出解答方法。) 四、牛刀小试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引导学生答题,从情感入手。 (1)诗言志,歌咏言。这首诗歌的情感是“愁”。

寥落:①冷落,空寂。②稀少,稀疏。这里指的是冷落,空寂。

(2)“愁”从何处而来?(闲居在外,正值秋天,书信全无,归梦不成。)

素秋: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天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 秋天之萧瑟凄凉正如林黛玉的《秋窗风雨辞》

(3)三、四两句的意象:青苔、红树。客居异乡,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苔痕上阶绿)。青苔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聊裸的意态。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步骤一)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步骤二)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在课外先完成此题。再根据课堂上归纳出类的答题方法和老师对诗歌的解读再次认识答案,稍作修改后起来交流。)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提升 教学目标: 1.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题型。 2.理解并运用诗歌鉴赏之手法。 教学重点: 古典诗歌鉴赏之分析技巧型的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考纲要求 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意思是诗歌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例如杜甫在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时候,就吟出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我们从中看出了诗人听到捷报后纵情高歌、欣喜若狂的神态。又如李后主在南唐亡国,自己沦为阶下囚之后,终日以泪洗面,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自己亡国破家之痛。(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往往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来表达情感。 考试说明: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