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整word版)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与答案
-
8.(2014长春)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根据实验一回答:
①加稀盐酸前,一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蓝色沉淀 ;
②该实验通过稀盐酸与 氢氧化铜 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 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 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 A
A.酚酞 B.CuO C.Na2CO3 D.Ba(NO3)2. (1)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铜;(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3)A 9.(2014淮安)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氢氧化钠俗称__________。
(2)利用图18所示装置(固定装置省略)进行NaOH与CO2气体反应的实验。
若A与C连接,将分液漏斗中部分NaOH溶液注入烧瓶中,然后关闭活塞并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 Na2CO3+H2O+CO2=2NaHCO3; NaHCO3+NaOH=Na2CO3+H2O
将(2)中实验后烧瓶内的溶液在低温下蒸干得到白色固体X,则X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
Ⅰ.NaOH,Na2CO3; Ⅱ.____________; Ⅲ.______________; Ⅳ.NaHCO3 (4)根据以上信息,请设计一种以100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和CO2气体为原料获得
---
-
Na2CO3溶液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4连云港)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1%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几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请回答: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 .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 AC (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5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简单表示为如图2).
请回答:图2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 恰好中和 ;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 Na+、H+ (填离子符号);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你认为还需要的数据是 稀盐酸的密度 .
---
-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CO2+2NaOH=Na2CO3+H2O ;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加适量澄清石灰水,过滤 .
(1)①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②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或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等;(2)①AC,②恰好中和,Na+、H+;稀盐酸的密度;(3)CO2+2NaOH=Na2CO3+H2O;加适量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11.(10分)(2014?南京)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和成分进行相关探究. (1)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
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把“把铁刀变成铜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Cu+FeSO4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置换反应 .
(2)兴趣小组同学用氧化铜与足量的炭粉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对生成气体的成分
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与讨论】
①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
②关闭K,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用气囊收集气体样品.
③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
C .【实验求证】
---
-
将除尽二氧化碳后的气体样品干燥,仍然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中的固体应选用 氧化铜 ,B中溶液为澄清石灰水,若A中黑色固体出现了红色,B中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
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8. (1)Mg、Ag,Fe+CuSO4=Cu+FeSO4,置换反应;
(2)【实验与讨论】C;【实验求证】氧化铜、变浑浊;【实验反思】大于.
12.(2014宿迁)化学课堂上要学习碱的化学性质,老师让两位同学和他共同做实验,要求两位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如图①②所示,老师告诉同学们,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有可能与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同学们在吹气后观察到①中澄清石灰水边浑浊,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使用 澄清的石灰水 ,针对②中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A: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B: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③、④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③中的软塑料瓶变瘪,④中 气球变大(合理说法均可) .
(2)小亮认为小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光同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的实验不严谨,若仍利用该装置,需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