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整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1:16:18

注释:

1.以下标有“☆”的为非重点知识,属于了解范畴;

2.红色字体为标注。标注了的,字少尽量背下,字多的要理解; 3.以下属个人根据老师平时勾画整理,非老师整理; 4.后两章好像没听到哪是重点,按网上的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5年修订版)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由于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边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 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 5.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什么是物质?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详见第31页第一段最后一行)

2. 意识的本质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4. 实践的含义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5.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他们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 实践与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真理的客观性、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具有客观性,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3)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和生产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答: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他们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意义: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2.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答: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自18世纪60年代起,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得以形成。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是高度商品化社会 资本主义是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主义是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4.资本主义矛盾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政治制度的本质: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职服务的。

意识形态的本质:

1.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其具体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一生产力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后果

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治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2.正确认识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4.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进程: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次飞跃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苏联解体的成因及历史教训

成因: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苏联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搜索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整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注释: 1.以下标有“☆”的为非重点知识,属于了解范畴; 2.红色字体为标注。标注了的,字少尽量背下,字多的要理解; 3.以下属个人根据老师平时勾画整理,非老师整理; 4.后两章好像没听到哪是重点,按网上的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5年修订版)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由于社会两极分化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