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形成以汽车、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工科专业为主,适度发展语言、管理等文科门类专业作为补充,创建独具特色,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有利于学院发展的专业体系。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在继续深化以?订单培养?和?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坚持行动导向理论,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打破学科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模式,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推行?6〃2〃1?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建设成省级精品课4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省级特色专业2个。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各个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承接生产性实训任务。
●加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力度,强化师资管理,重视师德教育,三年来,学院引进优秀人才37人,副高以上职称为99人,中级职称为175人,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年来,组织教师参加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101人次,干部培训140人次,国外培训10人次。
●参照《山东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学院?十二五?
规划,吸收行业企业及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参与,深入研究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院、系(部)两级管理体系,建立教学信息运行反馈体系,制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教授评议会,逐步提高学术在学院专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推行职员制、学院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优化人力资源配臵。
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动态的制度评估反馈机制,积极培育执行文化和必要的奖惩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充分重视纪检监察、工会、督查等部门的建设和发展,营造院内民主氛围,保证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学生与人文
●以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责任感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营造学生品德养成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品德水平。 ●加强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营造出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利用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细化订单培养方式,创新办学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利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接受技能训练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以增强从业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不断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强化技能培训,推行?订单?式培养。把教学工作?前伸? 到企业,通过深入企业研究了解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我院2010年共有毕业生1702人,月薪均超过了3000元,优质就业率达到65%以上。2011年共有毕业生1146人,月薪均超过了3500元以上,优质就业率达75%以上。2012年共有毕业生1414人,月薪均超过了4000元,优质就业率达85%以上。 政策与项目推动
●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建并推广?6〃2〃1?课程教学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吸收借鉴国家级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以?创建省名校?为建设主线,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加强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与培养。
●建立适应?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运行机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三方合作机制?的规划、研究、开发、推进、实施、管理,制定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有关的工作制度。
成果与分享
●三年来,学院累计为企业输送技能型紧缺人才3000多名,为全市主导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学院的科研工作也紧紧围绕为制造业服务的要求。三年来,已有?汽车防二次启动保护装臵?等32项专利获得授权;120余篇专业教研论文在国家级不同刊物上发表;3项国家级教科研课题结题、4项省部级教科研课题结题、50项省部级课题获立项。
●三年来,学院共组织各类培训20多个班次,累计受训人数达2000多人次,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中高职的协调发展上,坚持重点发展高职,逐步压缩中职,以高职带动中职的发展思路。同时,利用原中职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有效弥补高职计划不足,为高职发展储备生源。 发展与挑战
●2012年,我院大专共录取1847人,其中省内录取1024人,比去年的1455人减少431人(省内普通专科940人,对口84人),省外录取823人。随着省内生源持续减少,录取批次的变化,以及高校无序竞争,导致高职专科招生压力不断增大。
●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带头人缺乏。科研项目等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还有待突破。技术开发和服务社会能力亟待提高。与行业、企业的横向合作技术开发和服务没有真正达到的高度和水平。
●采取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短期工作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人才。建立?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