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整套施工方案-超高支模对专家论证意见修改情况说明

整套施工方案-超高支模对专家论证意见修改情况说明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40:36

附页

XXX有限公司XXX项目超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 施工单位就专家论证意见对专项方案的修改情况: 一、对《专项施工方案论证报告》的修改情况:

1、 进度计划、支架搭设检查等内容,应补充完善;

修改情况:已补充进度计划见P12页,完善支架检查内容见P28~30页; 2、 应补充人员上岗证,特种作业操作证等内容; 修改情况:补充人员上岗证,特种作业操作证复印件;

3、 方案计算中部分技术参数、计算过程错误,需整改(侧压力); 修改情况:已改正错误参数,详见计算书;

4、 未计算的其他梁,应归类已计算的梁,指导施工; 修改情况:已归类,见P17~19页;

5、 垫板规格应按规范规定施工,边梁计算应考虑风荷载;

修改情况:垫板规格已按规范调整,见P9页,边梁计算增加风荷载组合; 6、 部分大荷载梁应增加一道穿梁螺栓;

修改情况:已增加,见P17~19页梁模板支撑搭设表;

7、 应补充完善梁下支模、梁侧顶紧、包柱处理等大样图,以指导施工; 修改情况:已增加大样,见超高支模立面构件图示、连墙件详图C-1b; 8、 其余详见专家论证意见; 二、对XXX专家意见的修改情况:

1、 本方案内容较齐全,可行; 2、 本方案中有些不确定的尺寸(如剪刀撑布置间距,稳固措施中的抱柱、竖向水平间距等)

应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尺寸位置; 修改情况:已确定本工程中剪刀撑布置间距,稳固措施中的抱柱、竖向水平间距等尺寸,见P9页;

3、 补充施工进度计划;

修改情况:已补充进度计划,见P12页;

4、 建议超载梁部位梁底加顶撑,沿梁跨度方向间距调整为450mm;

修改情况:在施工图中已加顶撑,见《2号楼、连廊超高支模支撑架平面布置图C-2a》及《4-4剖面C-5b’》; 三、对XXX专家意见的修改情况:

1、 P42,模板支架荷载参数,模板与模板自重(0.35KN/m2)、砼与钢筋自重(24.00KN/m2)、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2.000)均有误;

修改情况:原计算有误,重新计算,模板与模板自重取0.50KN/m2、砼与钢筋自重取25.10KN/m2、施工人员及设备均布荷载标准值2.500 KN/m2均,见P50页;

2、 P44,板面板强度计算中,未使用集中荷载(2.5KN/m2)进行验算(比较两者所得的弯

矩值取大值),模板支撑方木计算中,未进行荷载组合;

修改情况:原计算有误,重新计算,采用集中荷载(2.5KN/m2)进行验算,见P52页;模板支撑方木计算中,进行荷载组合,见P53页;

3、 P55,梁(400X1200)底模板计算,未进行荷载组合(其他梁计算均有此问题);

修改情况:原计算未进行荷载组合,属于软件问题,经验算,软件取值较大,偏于保守,可以利用其判定结果,以梁(600X1200)底模计算为例,

~ 1/4 ~

附页

A、软件中设计值计算如下

新浇混凝土及钢筋荷载设计值:

q1: 1.2×(24.00+1.50)×0.40×1.20=14.688kN/m; 模板结构自重荷载设计值: q2:1.2×0.50×0.40=0.24kN/m;

施工荷载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设计值: q3: 1.4×(2.00+2.50)×0.40=2.520kN/m; 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max=0.1(q1+ q2)l2+0.117q3l2= 0.1×(14.688+0.24)×2002+0.117×2.52×2002=71500N·mm;

B、按规范设计值如下:

新浇混凝土及钢筋荷载标准值:

钢筋砼自重:(24.00+1.50)×0.40×1.20=12.24kN/m; 模板结构自重:0.50×0.40=0.2kN/m;

施工均布线荷载标准值2.5kN/m2及跨中集中荷载2.5kN考虑两种情况分别作用; (1)施工均布线荷载设计值:

q1= 0.9×[1.2×(12.24+0.20)+1.4×2.50]=16.585KN/m; q1= 0.9×[1.35×(12.24+0.20)+1.4×0.7×2.50]=17.32KN/m

根据以上两者比较取q1=17.32 KN/m作为设计依据。 (2)施工集中荷载设计值:

模板自重线荷载设计值q2= 0.9×1.2×(12.24+0.20)=13.435kN/m 跨中集中荷载设计值P= 0.9×1.4×2.50=3.150 KN

强度验算:

(1) 以施工均布线荷载设计值进行验算:

M = 0.100×17.320×2002=69280N·mm (2) 以施工集中荷载设计值进行验算:

M = 0.100×13.435×2002+0.175×3.150×200=53850N·mm 施工均布荷载与施工集中荷载二者取较大值:M=69280N·mm

结论:71500N·mm>69280N·mm,即软件计算结果Mmax>规范计算结果M,可以使用软件判定结果。

4、 P106,5.8米集中线荷载35.8KN/m高支模计算书中,构造参数中,梁底增加承重立杆

根数(0)与示意图矛盾,建议该梁底部增加1根承重立杆,以控制底模和支撑方木的变形(梁底方木参数须重新计算);

修改情况:已更改,计算模型采用两根立杆,中间不加支撑,施工中按《2号楼、连廊超高支模支撑架平面布置图C-2a》所示,在底部增加一根承重立杆,以控制底模和支撑木方变形; 5、 建议400×1800(P73)、300×1750(P94)梁各增加一道穿梁螺栓;780×1500梁(P105),

穿梁螺栓的最大拉力(11.786)已非常接近其最大容许拉力值(12.92),建议加一道穿梁螺栓,以控制跑模;

修改情况:400×1800(P73)、300×1750(P94)、780×1500梁(P105)梁各增加一道穿梁螺栓,见P17~19页汇总表,同时将螺栓直径改为14mm,以适用大截面梁; 6、 附图,2号楼(标高16.60~27.40),与其相邻的为非高支模区域(两层楼板),须注明

二者支架体系连结所采取的措施,并补充大样图;

修改情况:补充措施说明见P23页,补充大样图见《3-3~10-10剖面图》;

~ 2/4 ~

附页

7、 附图,2号楼(标高16.60~27.40),高大模板支架基础均为楼板,而该楼板(非高支模

区)的支架设计为门型架。应在二者立杆(间距)相差较多的部位,使用钢管进行顶撑,以防止因应力过大而损坏楼板(无负弯矩筋的部位); 修改情况:施工按照方案P9页的措施用钢管进行顶撑; 8、 每条大荷载梁下,至少布置一条竖向连续剪刀撑;

修改情况:已按规范调整,详见《各区段支撑架平面布置图》;

9、 应补充梁下支模、主楞(钢管)做法、梁侧顶紧、抱柱处理等大样图,以指导施工,确

保安全。

修改情况:梁下支模、主楞(钢管)做法、梁侧顶紧见梁计算书附图,抱柱处理见《超高支模立面构件图示、连墙件详图C-1b》; 四、对XXX专家意见的修改情况:

1、 补充施工进度计划、设备计划、材料计划补充齐全;

修改情况:补充施工进度计划见P12页;完善设备计划、材料计划见P15页; 2、 施工管理机构落实到人,补充检查验收、验收的程序、组织、人员;

修改情况:施工管理机构落实到人,见P47页,补充检查验收、验收的程序、组织、人员,见P26页;

3、 监测监控人员落实人头;

修改情况: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监测由测量工长XXX负责,见P41页;高支撑模板支架搭设时、使用时监测由架工班长XXX负责,见P43、44页;高支撑模板支架拆除时监测由木工班长XXX负责,见P44页;

4、 针对本工程补充连墙稳定措施,结构柱位拉结,保证支撑体系的稳定性,附抱柱图;

修改情况:已补充本工程连墙稳定措施,结构柱位拉结、竖向水平间距等尺寸,见P9页;

5、 补充立杆支撑底板承载力计算;

修改情况:补充计算见P50页计算书;

6、 计算书中计算所代表的梁板应注明梁断面、轴线、位置;

修改情况:已完善注明梁编号、断面及轴线位置,见P17~19页; 7、 补充剖面图节点详图,标清材料规格、间距、连墙位置、穿梁螺栓直径等(支模大样图);

修改情况:已补充剖面图节点详图,在图中标示材料规格、间距、穿梁螺栓直径,见各梁计算书支模大样图;在附图中标示连墙位置,见《各区段支撑架平面布置图》; 五、对XXX专家意见的修改情况:

1、 补充专业搭设人员的上岗证;

修改情况:已补充人员上岗证复印件;

2、 补充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人的注册资格证书、技术职称、专业、联系电

话;

修改情况:已补充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人的注册资格证书、技术职称、专业、联系电话资料;

3、 补充完善验收组织、程序、人员组成;

修改情况:补充检查验收、验收的程序、组织、人员,见P26页;

4、 补充明确高支模施工现场搭设工作梯位置。作业人员不得从支撑系统爬上爬下,安全员

应在现场监护;

修改情况:补充现场搭设工作梯位置,见支撑架平面布置图;工作梯搭设、监护措施见P31、32页施工技术安全措施说明;

~ 3/4 ~

附页

5、 高支模支撑系统变形、沉降观测要考虑观测人员的自身安全,要明确万一坍塌的逃生通

道。

修改情况:明确了监测人员疏散通道,详见《监测疏散通道示意图C-2a》。 6、 明确控制立杆端部可调顶托伸出长度容许值。

修改情况:已明确,见P9页顶托设置说明;

7、 细化专项方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补充防台风、暴雨预案。

修改情况:已补充,见P34~39页; 8、 补充施工进度计划。

修改情况:补充施工进度计划见P12页; 9、 补充联墙结构大样及措施;

修改情况:在附图中标示连墙位置,见《各区段支撑架平面布置图》;补充连墙件措施见P9页; 六、对XXX专家意见的修改情况:

1、 违反JGJ162-2008第6.2.4条规定:立杆可以接长,垫板厚度只有30mm;

修改情况:已修改,见P22页满堂架搭设说明;垫板改为50mm厚,见P31页施工技术措施。

2、 高大支模计算数量不够,还有其他截面的梁支撑没有计算,也没有做归类处理。

修改情况:已经补充完善,板计算书一个,梁计算书8个,各截面梁归类见P17~19页; 3、 高大支模计算模型是满堂支撑架,而简图是满堂脚手架,二者不符。

修改情况:已更改简图,见各梁、板计算书;

4、 立杆稳定性计算时没有考虑风荷载影响,而且脚手架每米自重参数有误,不应为

0.129KN/m;

修改情况:重新计算时已在边梁计算中考虑风荷载;脚手架每米自重参数已按新规范JGJ130-2011规定计算; 5、 P25的检查表内容不全;

修改情况:已修改补充内容,见P28页;

6、 没有施工形象进度安排,没有特种工种操作证。

修改情况:补充施工形象进度计划见P12页,补充特种工种操作证; 7、 缺少大样图,应对每个计算模型画出大样图,以利工人操作。

修改情况:已补充大样图,见各梁、板计算书;

8、 水平剪刀撑没有准确的位置,应严格按JGJ162-2008第6.2.4条布置。

修改情况:已完善,详见各梁剖面图;

9、 梁底木方强度利用达到90%以上,建业调整立杆横距或调整(减少)木方间距。

修改情况:已调整立杆横距或木方间距,在梁高≥1.4m时,梁底增加一道支撑立杆,支撑形式为顶托支撑,详见P19页搭设方式汇总表;

XXX有限公司 CCC工程项目部 2012年4月15日

~ 4/4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附页 XXX有限公司XXX项目超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 施工单位就专家论证意见对专项方案的修改情况: 一、对《专项施工方案论证报告》的修改情况: 1、 进度计划、支架搭设检查等内容,应补充完善; 修改情况:已补充进度计划见P12页,完善支架检查内容见P28~30页; 2、 应补充人员上岗证,特种作业操作证等内容; 修改情况:补充人员上岗证,特种作业操作证复印件; 3、 方案计算中部分技术参数、计算过程错误,需整改(侧压力); 修改情况:已改正错误参数,详见计算书; 4、 未计算的其他梁,应归类已计算的梁,指导施工; 修改情况:已归类,见P17~19页; 5、 垫板规格应按规范规定施工,边梁计算应考虑风荷载; 修改情况:垫板规格已按规范调整,见P9页,边梁计算增加风荷载组合; 6、 部分大荷载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