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矿井防治水规划2011年至2015年(豫安)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2011年—2015年)
登封市豫安煤业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一月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2011年—2015年)
1.规划编制目的与意义
煤矿水灾害是我国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据统计,矿井灾害事故中,水害事故约占40%左右,不仅严重制约矿井正常安全生产和职工生命安全,而且会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在上级有关职能部门要求下,豫安煤业有限公司,为搞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达到科学指导、有效预防、安全生产、规范管理等目的,特编制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通过对开采煤层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充水因素分析研究,在查明矿井水患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治水措施,不仅可大大避免水害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和财物损失,确保矿井安全正常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矿井今后实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也奠定良好基础。 2.编制依据
《煤矿防治水规定》 《煤矿安全规程》
河南省煤田地质一队编制的《登封市豫安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储量核查报告》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编制的《登封市豫安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一队编制的《矿井水文地质报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3.矿井概况
3.1矿井自然地理概况
河南省登封市豫安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镇岳窑村和禹州市苌庄乡桃园村结合部,行政区划隶属于登封市宣化镇及禹州市苌庄乡
1
管辖。本区交通以公路为主,省道S237公路经矿区南部通过,由禹州经苌庄、王村横贯矿区可至告成、卢店,与S316公路相接,可达郑州、洛阳等地,交通堪称方便。
本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夏秋季节炎热多雨,冬春季节寒冷干旱。据登封气象站近50年的资料显示,年最大降雨量1059.6mm(1956年),年最小降雨量381.1mm(1965年),年平均降雨量606.2mm。年蒸发量908-1976.2mm,年平均相对湿度60-70%。春夏秋冬以东风和东北风为主,冬季则以西或西北风为主,风力在冬季最大,最大风速2.8-4.0m/s。近三十年来,年平均气温9.1-14.6℃。最高气温42-44.6℃,最低气温-3.3--13.9℃。最大积雪深度23cm(1964年12月31日),最大冻土深度20cm(1966年12月30日)。
3.2矿井生产概况
登封市豫安煤业有限公司位于登封市宣化镇岳爻村,隶属登封电厂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底根据省政府资源整合政策,由原登封市宣化镇岳爻煤矿、原宣化镇岳爻联营煤矿、原宣化镇岳爻村富民煤矿和登封市大龙山—禹州市桃园勘探区整合而成,采矿许可证号为4100000730342,矿区面积9.477k㎡,井田走向长4.6km,倾斜宽3.13km,开采二1煤层,煤层倾角18--32°左右,平均煤厚2.69m。开采标高+290米至-660米。主斜井长度750m,井筒平均倾角19°,净断面10.45㎡,半圆拱砌碹支护。用途:进风和运煤;风井斜长750m,井筒平均倾角19°,净断面11.33㎡,半圆拱砌碹支护。用途:回风、运料和人员升降;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7.7m3/t,绝对瓦斯涌出量1.6m3/min,属瓦斯矿井,为不易自燃煤层,有煤尘爆炸倾向,矿井正常涌水量36-42m3/h。 4.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4.1矿区地层
本区位于禹县煤田的北西部。其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之嵩箕小区。禹县煤田属半掩盖区,煤系地层部分被新生界第三、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在北部、西部、南西部有基岩出露,矿区范围地层有:下古
2
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地层,缺失上、下奥陶统、侏罗系、志留系、泥盆系以及石炭系下、中统地层。
4.1.1上寒武系凤山组(∈3f)
为灰、灰黄色,厚层状泥晶白云质灰岩及白色细晶白云岩,夹泥质条带,偶含鲕粒,岩溶发育,厚约50m。与下伏长山组地层整合接触。
4.1.2奥陶系(O)
本区仅有中统马家沟组(O2m)沉积,在区外的北部有出露,岩性底部为角砾状石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下部为泥质灰岩及灰黄色页岩(贾旺页岩),上部为灰—深灰色厚层石灰岩,岩溶发育,厚26—42m,与下伏寒武系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1.3石炭系(C)
区内有上、中石炭统地层,主要出露于区外东北部。 ⑴ 中统本溪组(C2b)
自奥陶系顶界到一1煤底。岩性为浅灰色铝质泥岩,具鲕状及豆状结构,含黄铁矿结核,产植物化石,下部常见暗紫红色铁质泥岩,属古风化壳沉积。其铝质泥岩为煤、岩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之一。厚1.11~14.19米,平均5.55米,与下伏马家沟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⑵ 上统太原组(C3t)
自本溪组顶至菱铁质泥岩顶。岩性主要由深灰色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砂岩和煤等组成,局部夹有炭质泥岩。含石灰岩5-7层,部分灰岩下均赋存1层薄煤,煤层多集中在本组上下部,厚63.63米,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4.1.4二叠系(P)
本系分上、下两统。下统在区内无出露,而上统P2sh则广泛分布于区内。本系内各组地层因受滑动构造破坏均保留不完整。下统(P1)包括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⑴ 下统山西组(P1s)
自菱铁质泥岩顶至砂锅窑砂岩底。由灰色砂岩,灰绿~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组成。局部含铝质泥岩和炭质泥岩。富产羊齿类植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