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教材缺) 答:(1)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部矛盾。(2分)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分)
(3)重要意义:第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世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6分)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
为理性认 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A. 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
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22 感觉、知觉、表象是(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B.表象 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