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可能性。
(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
(2)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
(3)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答:(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是??(见简答题)
(2)辩证关系(参看教材旧第92-93页,新第95页)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第一,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第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三是干部制度不健全;四是法制不完备。第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参看教材旧第106-107页,新第109-110页)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的、超前的力量。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是生产-技术-科学。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的和超前的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 )
A 14世纪末15世纪初 B 15世纪末16世纪初 C 16世纪末17世纪初 D 17世纪末18世纪初
2、商品是( )
A供人们使用的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供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D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产品
3、商品交换的原则是( )
A公平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原则 D赢利原则
4、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市场经济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经济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7、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是( AD )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通过海外贸易创造财富 C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E通过商业途径创造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B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阶级的形成 E国家的形成
3、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AE )
A使用价值 B可以交换 C可以出售 D可以购买 E价值
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A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E重复劳动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BD )
A社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奇货可居 B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的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商品出以出卖 C劳动者的人身彻底依附资本家 D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商品来支配E大量农民无地可耕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第四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B 6、D 7、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 3、AE 4、AB 5、BD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答: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答: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