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测试练习题及答案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有改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 ⑥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仁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在辞别母亲去洛阳时沉衣河中,发誓不能显贵就不再渡河回来。 B.魏仁浦的政治才能早在于枢密院任职时就已显现,当时魏帅杜重威对他也十分器重,希望他去任职,但他不为所动,而去投靠了汉祖。 C.隐帝采用李邺等人的计谋,密诏谋害王殷、周祖等人,当时澶帅李洪义将此消息透露给周祖,周祖向魏仁浦求救,魏仁浦密授机宜,终于使周祖化险为夷。 D.世宗即位,魏仁浦随其征讨高平,在世宗危急时刻,魏仁浦为他出谋划策,终于战胜敌人,世宗对魏仁浦大为赏识,特地破例赐他以器币鞍马。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再上表乞骸骨,不许。(2分) 译文: (2)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3分) 译文: (3)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如 梦 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 君 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词和郑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 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 (2)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 ,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路》 (2)民生各有所乐兮, 。 ,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3)《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孟 晖 在我们这个犬儒的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著,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至急得终夜难以成眠。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痛切的自责之后,他得出的感慨却是“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应该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时光,来努力创造丰盛的人生!直视死亡,并没有让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畏缩,相反,这成了让他们无比眷恋生命的最大动力。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晋精神,恰恰是“未知死,焉知生”。 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脱,这样岂不是不够达观吗?可是,魏晋南北朝人好像不知道“达观”是怎么一回事。《恨赋》满篇的怅恨之情,皆因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生命不能自主。这种想法让我们惊异;一种观念早就深深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液:这就是所谓“知天乐命”的人生观。魏晋人是“知天”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远比我们要更达观得多,所以,他们才不回避死亡,才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但是,他们“知天”,却不肯“乐命”,恰恰相反,他们“恨”命,并且在文章中反复吟啸着这种恨意。 也许,在这个时代,佛教还刚刚传入,道家也还在成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形之中,中国人还不像后来那样,有那样多的退路,那样多自我解脱的方式,于是,他们的生命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烈,燃烧着他们自己。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肯“苟活”,“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在江淹看来,正因为人生的注定不能圆满,因此,人之死,就无一例外地成为一种痛苦的结局。但这痛苦不是因为死的来临,而是因为在死亡到来之前,没有让生命如花绽放。?? 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欢《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赋》,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逍遥和隐逸,更合乎我们的犬儒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已经是很久了,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就支配着我们的灵魂,也支配着我们的散文写作。像《与吴质书》和《恨赋》中这种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不仅为我们所陌生,而且也让我们难以接受。然而,这种态度的存在,正证明了中国思想从来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单一。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厌倦了把散文当作犬儒精神的传声筒,而重续起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精神的散文写作? 18.通观全文,文末“犬儒精神”和“另一种精神”分别指什么,试作概括。(4分) 答: 19.结合文意,说明为什么说“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理解的”。(4分) 答: 20.文中 “知天”“恨命” 在曹丕身上如何体现,试分条概述。(6分) 答: 21.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曹丕和江淹的两篇文章为引子和线索,在对魏晋精神的肯定和赞扬中中肯而委婉地批评了当代某些人身上的犬儒精神,对改变这种精神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B.第六段中“把死亡当做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的比喻含义隽永,突出了魏晋时代人们对死亡意义的深刻认识。 C.本文结构上由总而分,再由分而合,章法严谨;写法上对魏晋精神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上,质朴与绚烂结合,风格多样。 D.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之语并加以翻新,准确揭示了魏晋士人看透了死亡的本质,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因而也就更加珍视生命的心态和精神实质。 E. 作者将《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赋》与《与吴质书》、《恨赋》相比较,肯定了后者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而否定了前者的逍遥和隐逸。 答:[ ] [ ] 六、(12分) 22.下面是一则简讯,请将它提炼概括为一句话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新闻。(4分)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今天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有记者问:美国务院近日发表《2004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提出批评。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刘建超说,美国务院发表的所谓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无端指责。中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他说,中国的人权状况如何,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扩大民主、加强法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人民享受各项人权的水平全面提高。 他说,希望美方多关注一下自己的人权问题,多做对恢复中美人权对话与交流有益的事。 答: 2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对印尼、马尔代夫、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红十字总会为救助印度洋地区海啸灾民向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发出了紧急募捐呼吁。请你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名义为中央电视台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词。要求语言简明得体,富有感召力。(4分) 答: 24.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4分) 中国文化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忍一时风平浪静”,又有“是可忍孰不可忍”;有 ,又有 ;有 ,又有 ……很难说谁对谁错,应该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不可走极端。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地震中,山洪暴发,一块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在山脚下的小镇子街口,比房屋还高。人们不喜欢这块巨石,觉得它挡道,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巨石实在太大太重,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干,也动它不得。有一天,一位和尚云游至此,看样子是位身怀绝技的高僧。人们向他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看巨石,摇头不语。人们很失望地走了。但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巨石上出现两行字:横写大字――镇街之宝;竖写小字――何处有障碍。那字刻得漂亮,笔力雄劲,气势非凡,加上巨石这个载体,更显得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渐渐地,没人再想移开这块巨石了,它一直巍然屹立在街口,还被栏杆围护着,旁边种植一些花草,俨然成为街头一景。 在这则材料中,人们对巨石的前后反应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仅仅是因为巨石上的两行字吗?这是很值得我们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