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深基坑人工挖孔桩支护施工组织设计 - secret
25
③钢筋更换后,应满足混凝土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钢筋间距,锚固长度,最小钢筋直径、根数等要求。
④对主要受力构件,不应用I级光面钢筋更换变形钢筋。 (6)钢筋接头
钢筋接头采用闪光对焊,接头质量标准应满足现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 (7)钢筋绑扎与安装 ①钢筋绑扎工艺流程
焊竖向受力筋 套柱箍筋 画箍筋间距 绑 箍 筋 移交下一道工序 检查效正 ②钢筋的绑扎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铁丝扎牢; ③绑扎钢筋网和绑扎骨架,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绑扎网和绑扎骨架的允许偏差(mm)
项目 网的长、宽 网眼尺寸 骨架宽及高 骨架长 箍筋间距 受力钢筋 间距 排距 允许偏差 ±10 ±20 ±5 ±10 ±20 ±10 ±5 ④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a.搭接钢筋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应大于钢筋直径的10倍,搭接头不应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b.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绑扎。
c.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长度应不小于1.2La+5d,且不小于300毫米,受压钢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La,且不应小于200毫米(钢筋的锚固长度La)。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毫米)
钢筋类型 I级钢筋 月牙纹 II级钢筋 混凝土 强 度 等 级 C20 35d 45d
C25 30d 40d ≥C30 25d 35d 26 III级钢筋 冷拔低炭钢丝 55d 50d 300 45d 注:II级钢筋直径大于25毫米时,其锚固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5d; 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毫米,受压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200mm;
其中d=钢筋直径毫米。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L1E 一、二级抗震等级 三、四级抗震等级 非抗震 1.2La+5d 1.2La 1.2La 注:当不同直径的钢筋搭接时,其搭接值按较小的直径计算。 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当采用焊接接头时从任一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5倍且不小于500的区段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面积占受力钢筋总面积的容许百分率,应符合下表规定:
接头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的允许百分率(%)
接头形式 绑扎骨架和绑扎网中钢筋的搭接接头 焊接骨架和焊接网的搭接接头 受力钢筋的焊接(机械连接)接头 受拉区 25 50 50 受压区 50 50 不限制 钢筋焊接接头、焊接制品的机械性能必须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的专门规定。 绑扎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S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毫米(见GB50204-92)。
在绑扎骨架中非焊接的接头长度范围内,当搭接钢筋为受拉时,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且不应大于100毫米;当搭接钢筋为受压时,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毫米(d为受力钢筋中的最小直径)。
⑥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应符合下表。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使用的垫块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获得业主的批准。混凝土垫块的等级应保证与浇筑构件的混凝土等级相同。此垫块应用铅丝绳系在钢筋上。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表(mm)
构件名称 桩 混凝土强度等级 27 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表(mm) 项 目 受力钢筋的排 钢筋弯起点位置 箍筋、横向钢筋间距 焊接预埋件 受力钢筋的保护层 绑扎骨架 焊接骨架 中心线位置 水平高差 桩 板 允许偏差 ±5 20 ±20 ±10 5 +3 ±10 ±3 6.2桩间支护结构施工 桩间加固施工是与挖土工作交叉进行的,应分层分阶段施工,每层挖土深度控制在1.2m~1.5m左右。 6.2.1施工工艺: 分层开挖土方--→修整坡面--→铺设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挖土至下一层施工深度--→分层土方开挖--→桩间加固--→重复以上工序直到设计深度。 6.2.2网筋的铺设: 墙面采用喷射混凝土与钢筋网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型式,在桩间上部土层部分,基坑壁面虚土清理后可进行网筋的铺设,网筋采用Φ8@150,Φ16钢筋与冠梁及桩身作有效连接。 6.2.3喷射混凝土施工: (1)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基坑壁应清理掉虚土并保持壁面平整。面层内的钢筋网应牢固固定在边壁上,钢筋网片可用插入土中的钢筋固定,在砼喷射时应不出现振动。 (2) 喷射混凝土采用干性配合料,强度等级为C20,配合料的配合比按试配报告实施,水泥为PC32.5普通硅酸盐水泥,喷射混凝土的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8mm,水灰比不宜大于0.45,拌料时应使水泥、砂、 豆石和速凝剂分布均匀。 (3)喷射混凝土厚度一般为80mm,喷完后应按规定进行养护。 (4)墙面钢筋网构造:网筋采用φ8@150钢筋绑扎而成。 7.施工总平面布置 施工总平面布置由项目部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各专业施工队负责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掌握合理性原则:能在现场布置的则布置在现场,不能在现场布置的则在场外。现场生产设施应尽可能就近布置,不应舍近求远,增加二次转运费用。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掌握灵活性原则:应根据不同施工时期与工程进展,有计划、 28 分阶段对施工总平面布置进行规划和实施,做到因时控制,因地制宜,零而不乱,整齐划一。保证施工运输线路通畅,施工用水电接取方便,利于保护区域排水流畅;利于生产、生活、安全、消防、环保、卫生、劳动保护等,符合国家有关规章和法规。 8.工程进度计划 8.1施工总工期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施工总工期为15天。 按期完工的前提条件 (1)各分部工程同时铺开,施工作业面满足正常施工要求。 (2)障碍物及时拆迁。 (3)不包括非我方因素所造成的停、窝工时间。 9.变形监测控制值 变形监测能有效预防基坑开挖可能对已有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保护新建建筑物的安全,变形监测分为基坑平面及垂直位移监测、降水地面与建筑物和邻近建筑物的沉降斜监测。 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观测要求应满足相关国家规范要求; 9.1变形监测控制值 变形监测报警值:累计值10mm,连续三天变形速率超过2mm/d;报警标准:当累积变形值达到变形值的60%或连续三天形速率超过2mm/d; 当变形监测数据达到报警标准后,应暂停施工,分析原因,待采取加固措施后,方可下一步施工,具体监测频率见下表9.1: 现场监测频率表9.1 基坑类别 施工进度 开挖深度(m) 底板浇筑后时间(d) ≤5 >5 一级 ≤7 7~14 14~28 >28 形监测单位对基坑进行单独监测。 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斜观测的精度、频率、方法和使用仪器按相关规范执行。 基坑设计深度(m) ≤5m 1次/1d / 1次/1d 1次/3d 1次/5d 1次/7d >5 1次/2d 1次/1d 1次/1d 1次/2d 1次/3d 1次/5d 变形监测单位应由业主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单位承担。同时施工单位应另行委托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