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定稿 - 图文
据活动资料、地方及校本特色规划相应的活动模块,教师要根据相应的模块和提供的参考主题设计班级活动主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及班级活动主题自主选择相应的“研究主题”进行活动。活动时间可以以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为阶段,遵循“创设情境、生成主题——制定方案、分组探究——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汇报交流、反馈评价——补充完善、拓展延伸”五个模块进行活动。具体每个模块活动内容、时间和地点及结果,各学校及指导老师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对于一个学期以上为周期的长周期活动,应对活动主题进行分解,形成较小的中、长周期活动。
2、短周期活动操作模式:短周期即2-3课时进行一个活动主题。此模式具有短、平、快的活动效果,能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成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短周期操作模式:“观察——探究——实践——交流——延伸”。观察即对教师创设的情景进行了解和感悟,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便于引起学生的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题内容的过程及结果;探究即主题研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或者合作小组对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实践即对探究成果进行学习与运用,实现“基于实践的学习”活动要求;交流即成果分享与完善,学生对探究、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达到分享与完善的目的;延伸即拓展延伸活动,是在活动的基础上的一个应用和创新的拓展,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拓展方向和深度。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学校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选定中长周期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系列能力培养的同时,选定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开展2-3课时的短周期活动,使学生从中感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并从中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3、在鼓励学校形成综合实践活动各自特色的同时,积极倡导区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模式,区域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具有相对统一的活动内容,相对统一的教学进度,相对统一的活动方式(课型),相对统一的研究层次和深度,相对统一的方法指导系列,相对统一的教学评价,在关注活动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活动的层次和深度,形成教师系列指导方法,以达到教师对学生活动指导的规范、科学,逐步建立区域性和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操作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常态实施。
四、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应依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条组织线索,把握原则源于生活——指向实践——尊重自主——立足学校特色——依托社区资源的原则,各年级活动内容参考如下:
5
活动分类 社会问题探究 社会问题探究 参考案例 认识综合实践活动 《走失时 怎么办》,《交通与安全》 《蝗虫的鼻子在那里》,《观物象 测天气》 《我的书包》,《策划元旦联欢会》 《装扮我们的教室》,《制作树叶贴画》 《快乐成长》,《我为学校添光彩》 《爱花养花美化生活》 , 《减少生活垃圾》 《学校门口的环境》, 《学会采访》 《节电行动》 ,《保护绿色家园》 《废品价值新发现》, 《玩泥巴 做泥塑》 《爱心直通车》 ,《走近爸爸妈妈》 《健康饮品毛尖茶》, 《保护眼睛》 《做生活中的强者》, 《我们一起学调查》 《小换客易物节》, 《谁不说俺家乡好》 《包装盒的设计与制作》, 《美食天地》 《小小义务宣传员》, 《过个有意义的节日》 《奇妙的指纹》,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校园人际交往》, 《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 《校园文化探究》, 《联想创新设计》 《分选装置》, 《自制果汁》 《社区运动会》, 《走向明天》 《交通工具的变迁》,《种子发芽学问多》、 《木工技艺显身手》,《纸艺制作》 《民族风情小考察》,《遍访家乡名人》 《争做社区环保小卫士》 《粮食告急怎么办》,《珍爱生命之源-----水》 《沙包制作》,《我与摄影同成长》 《我是家乡小导游》,《生活脱险我能行》 《家政服务小分队》,《清除街头小广告》 6
3年级 自然问题探究 项目设计 设计制作 参与与服务 自然问题探究 4年级 社会问题探究 项目设计 设计制作 参与与服务 自然问题探究 5年级 社会问题探究 项目设计 设计制作 参与与服务 自然问题探究 6年级 社会问题探究 项目设计 设计制作 参与与服务 主题探究 7年级 应用设计 社会考察 社会参与 8年级
主题探究 应用设计 社会考察 社会参与
主题探究 9 年级 应用设计 社会考察 社会参与 注:活动主题参考海燕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管理建议
《我看新农村建设》 《未来的家我设计》 《走进人才市场》 《课本真情大传递》、 根据我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规定:3-6年级每周综合实践活动3课时,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学科教学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应根据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这门课程,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削弱该课程,任何班级、科目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
学校要结合学校优势、地域特点,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调动和保护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应有教学领导分管、负责,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及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要逐步确定专职指导教师,承担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划、组织等方面的责任;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要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学校要有专人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要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在培训中,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尤其要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每学期要有1-2次学校层面的培训,学校层面的培训和教研组层面培训相结合,引导教师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各级教研部门、学校要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带头人,逐步建立起一支能较好地发挥引领作用的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队伍。
(二)资源开发
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建设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
7
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之前,学校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实施特点,对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性评估。既要对校内现有的各种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也要认真分析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中可利用的内容,并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建设。
在对课程资源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对上述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自身在课程资源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进一步寻找可以拓展和开发的空间。
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实施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资源进行规划和建设。对人力资源中存在问题应考虑进行相应的培训或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式加以进行,对物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可予以统筹考虑,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教师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规划要求,结合自身的特长优势,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自主开发教学内容,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灵活加工,拓展延伸,使其真正做到校本化实施,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
六 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体验性课程,评价的过程成为课程创生的过程,评价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
一、评价构成
一是对对学校管理层面的评价,二是对教师实施过程的评价,三是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过程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2.参与性原则:“贵在参与”。 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主动参与。
3.激励性原则:区别于传统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是把学生与他人进行比较,排定座次,而是更重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状况,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多蕴藏的潜能、所发现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与维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8
二、评价内容
学校层面“三有”:一有领导小组,二有课程计划,三有评价机制。
教师层面“三要”:一要设计活动主题,二要编写活动方案,三要参与活动过程。 学生层面“七考察”:一要考察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的状态,二要考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三要考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要考察是否具备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五要考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六要考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七要考察认知基础与方法。
三、评价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描述性评语、活动记录袋、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也是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