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
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表
1
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
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2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它突出表现为把自然科学中的因果性原则和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作客观性原则)强加于一切科学研究,作为一切科学都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公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起源于古希腊的实体还原论哲学,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就是理智主义、逻辑主义和基础主义。从先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开始,人们就追求“多中求一”,以便把握和说明变化多端的外在世界。作为一种逻辑方法,它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是因果思维和近代科学方法的重要思想来源,但是这种思维方法在哲学上被极端化了、形而上学化之后,出现了三种密切相关的思维定势: 其一,认为任何研究对象都是“自在”的,思维者或研究者应当“客观地”(无价值取向及不受人的感官属性的局限)对待认识对象。
其二,认为一般的、普遍的就是重要的、不可变易的、本质的,而把具体的、特殊的看作非本质的、次要的、偶然的、可有可无的、无意义的。
其三,认为复杂的事物是由简单的事物发展而来或者由简单事物构成的,所以可以用简单来说明复杂,把握了“实体”、“本原”、“一般”,也就把握了包括人生在内的整个宇宙,把握了真理。
3
这种理智主义自古希腊开始,经法国的理性启蒙,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现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理智文化,它孕育了西方科学,并且为科学摆脱巫术、神话和宗教做出了贡献。但是,自然科学借助于实体还原、因果分析、客观化、数量化等一系列方法带来的自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利,致使人们将自然科学知识与方法凌驾于一切之上,进而神化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达到了“科学崇拜”的地步,并且企图一劳永逸地为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问题的思考设定条件。近代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滥用。
具体而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经验证实原则。该原则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强调任何概念和理论都必须以可观察的事实为基础,即客观存在的现象和现象关系,并能为经验所验证,而且只有对客观存在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观察和研究,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强调客观主义原则。该原则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例如教育,文学)如自然物一样是纯粹的客观存在,是与自然现象一样,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是中性的,它与价值问题无涉,主张主体的知识应绝对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不能掺杂任何主观因素,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