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部编人教版语文《综合实践》专题复习教案
《综合实践》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讨综合实践类题目的常见类型; 2.了解综合实践类题目的考查形式; 3. 掌握几种常见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题型分析:
综合性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一般是确立一个主题,进行系列活动。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设计调查方式,写出调查结果,介绍名著内容等。
2.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介绍家乡名人,关注家乡建设,彰显城市精神。 3.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劝说、辩论。 4.围绕某一名人进行系列活动。 二、考查形式:
取刊名、网名,发邮件、帖子,写颁奖词、串联词、创刊词、导游词,拟标语、广告词、对联,完成调查报告,设计活动方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出谋划策、提建议,或者以图表分析转述的形式出现,或者转述图表所包含的内容,或者探究现象,等等。
三、解题思路
1
(一)搜集家乡的名人轶事、名优特产信息,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模拟辩论会,做主持人;出黑板报;写编者按等。特别要关注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并力求拥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或地域热点文化活动。
如“读书月”“地球一小时”“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关注民俗民风”等等。
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答题。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学习题中,关于地方名人的姓名、事迹以及名优特产、风景名胜等的回答,要准确明了,不能张冠李戴;为家乡写标语、提建议时,要满含热爱家乡的情感,歌颂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与口语交际题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学习题,答题时要遵循口语交际的特点,注意语言要与场合、人物的身份相符,表述简明连贯得体;与名著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学习题,要按照名著的要求来回答;至于取网名、刊物名,写广告标语等,主要遵循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的原则来答题。
四、典型例题透视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中秋节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节日:重阳节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
参考答案:.屈原投江;吃粽子、插艾叶(艾叶也叫青艾、艾草)佩戴五彩线(比如:中秋节望月思乡盼团圆,重阳节登高望远怀亲人,清明节扫墓踏青寄哀思,等等)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就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参考答案:
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
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3
4.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同学们学习了他的不少作品。为了展示学习成果,班上将开展“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的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辨识作品
小晴收集了鲁迅的四篇作品,请你帮她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故乡》 C.《父亲的病》 D.《二十四孝图》 参考答案:B (2)拟串联词
串联词一般需要在两个环节中间穿线搭桥,既要关照先前,画龙点睛,又要引导其后,渲染蓄势,把活动的两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恰到好处地调动活动的气氛。
本次读书活动,有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小洋向同学们介绍了《五猖会》,接下来将由小云介绍《孔乙己》。
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要求:串联词要扣住文章内容,60~90字)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