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蝶恋花 柳永
蝶恋花 柳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鉴赏佳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词中的佳句,把握本词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1、欣赏范读,感知词味
(听教师配乐朗读前提示学生注意:①字词的读音 ②朗读的节奏 ③情感基调) 2、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1)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读出情感,学生读完后进行简单的评价指导。 (2)学生自由读,结合课文注释梳理全词。 字词梳理:①伫:久立。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④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 ⑤强乐还无味:又。 ⑥消得:值得。 (3)全班再次齐读。
四、出示自学提示,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2)学生思考——讨论 五、自学检测
(1)出示问题: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提问——教师板书,分析 2、出示答案
明确:“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2)师问:词人此时是一种愁苦孤独的心情,那么他是如何排遣这种“春愁”的呢? 1、学生稍思考——齐答——教师点拨 明确:借酒浇愁,对酒当歌。
2、师再问:这种排遣方式有没有效果呢? 3、学生思考——齐答——教师点拨
明确:这种排遣方式没有效果。词人想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的痛苦,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样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
(3)出示问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1、提问——教师点评 2、教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
“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 【明确】赏析诗句的步骤: ⑴描述诗句
⑵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等)和表现手法分析原诗句 ⑶效果、情感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问题:联系生活,说说原句中的“伊” 还可以指什么?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师提示:联系你自己的经历或熟悉的故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司马迁、鲁迅、周恩来……
(2)学生思考,交流 (3)出示答案:
明确: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事业、目标、学问等(梦寐以求的事或物)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七、小结: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阙写登楼伫望的情景,以“春愁”为核心描摹春愁之景,笔意婉约含蓄。
下阙先写词人欲借醉酒狂歌来解相思之苦,但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一再铺垫,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但词人 “终不悔”。 全词曲折达意,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八、配乐齐读,再次体会词人的情感。 九、拓展阅读 (1)出示问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1、起句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作者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本词的“词眼”是哪个词?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思考——交流——师提问、点拨 (3)出示答案
1、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哀愁。
采用的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离恨 十、课堂回顾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1、鉴赏诗词的方法。 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抓关键句,赏味情理 2、赏析佳句的方法。
3、诗人执著追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十一、布置作业 1、《一课一练》的练习 2、课外积累
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查找有关描写为实现理想执著追求的佳句,把它抄写到积累本上。 板书:
蝶恋花 柳永
上片:景 危楼 细风 草色 烟光 残照 凭阑
情 情景交融 春愁 下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直抒胸臆)
教后反思:
作为宋代诗词历史上的一代大家,柳永的词虽然有名却更多是花前月下和刻骨相思的作品,这给教学带来的难度还真是不少。课堂教学下来,感觉学生并不真正地感悟该词的情感。不过又如何感悟呢?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词的内容,感知苏轼豪放的词风,初步形成欣赏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语句,与文本对话,进入词的情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尽忠报国的壮志豪情,了解他复杂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