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A1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 图文
A.非活性孔隙 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 D.无效孔隙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A 不可逆反应 B 等价交换 C 低价离子不能取代高价离子 D 可逆反应 18、H交换能力很强,其原因是( B D )。
A. H水化程度强 B. H水化程度弱 C. H运动速度缓慢 D. H运动速度快 19、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A C )。
A 2:1型粘土矿物CEC大于1:1型粘土矿物 B 粘粒含量越低,CEC越大 C 土壤pH值越大,CEC越大 D 粘质土CEC小于砂质土 20、盐基饱和度特点( C )。
A 致酸离子含量越高,盐基饱和度越高 B 北方干旱区,土壤PH较高,盐基饱和度很小 C 南方湿潮多雨区,盐基饱和度较低
D 盐基饱和度不能作为判断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 21、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因素( D )。
A 离子饱和度 B 粘土矿物种类 C 互补离子效应 D 以上都是 22、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A )。
A 起主导作用 B 木本植物形成酸性土壤 C 草本植物易形成酸性土壤 D 木本植物形成土壤多呈碱性 23、在北半球,山地阳坡土壤特点( A B C )。
A 土温比阴坡高 B有机质较北坡高 C多生长高大木质植物 D多生长低矮草本植物 24、我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属于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为(B) A. 土纲 B. 土类 C. 土属 D. 土种
25、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差别,主要有( B C )。
A.土壤空气中的含量高于大气 B.土壤空气中的含量低于大气 C.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D.土壤空气中水气含量低于大气 26、下列哪些因素影响土壤温度变化( A B C D )。(over)
A.土层深浅 B.海拔高度 C.土壤颜色 D.坡向与坡度
+
+
+
+
+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何谓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结果那些应用? 答:土壤背景值是指土壤在无污染或未污染时某元素的含量,特别是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4分)土壤背景值研究成果主要用于:作为环境评价的参考依据;利用背景值资料衡量生态系统是否恶化;根据背景值追踪污染源 、分析地方病的发生 、进行微量元素分区和估计土壤污染的发展趋势 方面有实际应用。(6分) 2、土壤有机碳分几种形态?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固体形态,生物形态,溶解态。包括外源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土壤水分条件、温度、质地、土壤pH和碳酸钙含量。 3、氮在土壤中是如何转化的?农田土壤氮索损失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转化:1.土壤无机氮的微生物固持和有机氮的矿化 一阶段: 含氮有机物→R-NH2+ CO2 +能量+ 其他中间产物 二阶段:R-NH2 +HOH → NH3+R-OH +能量 ↓ NH+4 + OH- 2. 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4.铵(NH+4)的矿物固定和释放5.淋失 影响:(1)径流和淋洗损失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2)气态损失对大气的影响 (3)硝酸盐积累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4、对环境的影响包括 1.对水环境的影响:(1)氮损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氮素从土壤侵蚀中流出会导致水域氮素负荷的增加,从而可加速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进程。(2)土壤氮的淋失对地下水的污染,一般情况下,土壤氮素的淋溶损失主要以NO3-的形式进行,NO3-是地下水的重要污染物。 5、土壤中磷的迁移转化与地表水富营养化有何关系? 答:磷是大多数淡水水体中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磷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中首先是它的浓度,一般认为水体中磷的浓度达到0.02mg/l时即可能产生富营养化。磷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及渗透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使水体中含量增多,富营养化。(over) 6、简述硒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行为有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土壤硒状况的问题。 答:(1)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 (2)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接近中性,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硒被植物吸收利用。 (3)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植物吸收。 状况:高硒土壤分布在我国陕西紫阳和湖北恩施等地,而低硒带存在于我国从东北到西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主要是硒酸盐为主,南方主要是硒化物和硒-硫化物占优势,西南地区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 7、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主要环境行为有哪些?影响因素? 答:吸附,依赖于吸附质和吸附剂的性质及其环境条件;1.挥发,取决于其化学与物理性质,有机物与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相互作用,水体的物理性质以及水-气界面性质;2.移动性,所有影响到吸附性能,水解性能,土壤降解性能和光解性能等因素都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到它在土壤中的移动性;3.水解,取决于本身化学结构和土壤水的PH,温度,离子强度及其他化合物的存在与否;4.光解,取决于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共存物质,土层厚度和矿物组分等;5.生物降解,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生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 8、硫素循环对环境有何影响? 答:(1)对大气的影响:大气环境酸化和酸沉降增加
(2)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缺硫和硫过多对植物生长都不利,硫的还原产物在淹水土壤中,特别是产生的SO2对植物根系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植物吸收养分,植物体内一些酶的活性,碳代谢和光合作用都有较大影响。作物缺硫时,不仅影响其正常发育,而且能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3)对土壤酸化的影响:土壤酸化可加剧土壤中铝、锰等元素的释放,形成植物可吸收的铝化合物,从而中毒,甚至死亡。另外,酸雨作用下的钾、钠、钙和镁等也会释放出来,随着雨水被淋溶损失掉,造成营养元素流失,土壤贫瘠。还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
(4)酸性硫酸盐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对植物生长影响:土壤水中产生的毒性物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引起营养元素流失;增加病原体入侵的可能性及降低微生物生物活性;阻碍根发育。②对重金属行为影响:当河流沉积物被重金属污染后,排出的酸化水能将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出来而引起环境问题。③对生物影响:引起河流中大量鱼类和甲壳纲动物的死亡;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增长率和生产力。④对金属建筑材料的影响:很多金属材料和地下管道被腐蚀,钢在还原条件下也可被损坏。⑤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饮用,游泳;二氧化硫引起呼吸困难,污染大气。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指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具有下列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 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岩石圈:是指地球的刚性外壳层,是由一些能够相互独立运动的离散板块构成的。
土壤圈: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土壤圈特性 :1永恒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2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3对环境的交互作用(净化-污染);4记忆块与基因库;5时空变化。
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决定其分布和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全球的大气变化 3)对水圈:影响降水的分配及组成 4)对岩石圈:起保护作用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CO2、CH4、O3、N2O、CFCs(氯氟烃)等
温室效应:是指由温室气体吸收来自太阳、地表的热辐射或改变云层光学性质而引起的地表热辐射变化。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土地利用、环境调控等土壤属性下降或丧失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与后果。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3)后果的严重性
土壤质量: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 土壤质量的评价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肥力质量是指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环境条件
1)土壤性质:土壤化学性质——PH、CEC、AEC、植物养分含量及有效性、盐分含量及组成等 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结构、容重、孔隙度及其排布、抗风蚀和水蚀性能等
土壤生物学性质——有机质的数量与类型,土壤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数目、类型和功能 (2)作物: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土壤中的有一定的相关性。 (3)灌溉水水质
水质:PH、矿化度、化学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等
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法、模糊判别法、灰色聚类法、T值分级法等,目前多采用污染指数法(简单指数法、叠加指数法、权重的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等)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土壤负载容量即土壤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土壤矿物在土壤固相中占95%,起骨架作用;土壤矿质胶体(主体是粘粒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活跃的组分。 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特点:氧(47%)和硅(29%)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铝(8.05%)、铁(4.65%)次之。地壳组成中氧化物、硅酸盐占了极大比重。
按照矿物的起源,把土壤矿物分为: 原生矿物:岩浆冷凝时产生的矿物 ;
原生矿物种类 a.石英 b.长石类:正长石;钠长石;钙长石c.云母类:白云母;黑云母 金云母 d.角闪石:辉石e.橄榄石f.磁铁矿
次生矿物或 粘土矿物 :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后产生的。 粘粒矿物构造特征:
层次硅酸盐是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这两个基本单元构成的。
1)硅氧四面体:是由一个硅原子以共价键的方式,与四个氧原子联结而成的原子团SiO44- 。 硅片:由硅氧四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四面体层。
2) 铝氧八面体:是由一个铝原子以共价键的方式与六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团联结而成的原子团ALO69-。 铝 片:由铝氧八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八面体层。
1:1型粘土矿物:由一层硅片与一层铝片叠合而成的矿物。 氢键联结晶层之间
2:1型粘土矿物:由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叠合而成的矿物。蒙脱石的晶层间由氧键联结 2:1:1型:由两个硅片、一层铝片和1层镁片 (或铝片)叠合而成的矿物。
同晶置换:矿物晶格中的核心离子被与之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换,它使其化学组成改变,但结晶构造不变。 土壤有机质来源: 1) 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残体 2)微生物分解、施的有机肥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温度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3.植物残体的特征4.土壤特性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与环境意义
⑴ 作物养料的主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所含的植物营养元素全面而丰富。 ⑵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化 1.酸性溶解作用 2.络和作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