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版](期末复习专题)情景式名句默写
(6)《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7)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8)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白居易《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运用联想,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乐音陡然高昂,如瓶水四溅,跃马拼杀。 (10)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1)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_”将琵琶女掏谨腼腆、欲露还藏的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1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3)《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完《霓裳》和《六幺》之后,侧面烘托其演奏技艺高超的两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4)《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1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助设问突出自己被贬之地的偏僻荒寒以寄寓苦情的诗句。
(17)《琵琶行》中以环境从侧面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是“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 (1)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借与庄子和望帝有关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哀怨之情的句子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李商隐在《锦瑟》中地表达自己在回忆中惆怅苦痛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4)李商隐在《锦瑟》中通过化用南海鲛人和蓝田宝玉的传说来抒发情感的两句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6)《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7)《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高二上期语文情景式默写13
(8)《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 (1)《马嵬》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2)《马嵬》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马嵬》用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诗句是: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必修三: 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 1、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的态度的语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他会这样认为,是因为他是这样做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其他国家的国君不如他用心,结果却差不多的句子是: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这样回答的:“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直接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孟子认为在渔业和农业方面人类要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吃的和用的就不愁了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4、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的疑问是:“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则强调:“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斯天下之民至焉”。
6、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业不违农时方面
的);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业方面的)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纺织方面的);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牧业方面的);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兴办教育)。前面的①—⑥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 ,⑦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7、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实行王道的措施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刚开始实行王道的结果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9、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措施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效果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措施
高二上期语文情景式默写14
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效果②: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措施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效果③: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措施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效果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1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十步笑百步。 《劝学》:(1)《论语?为政》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对于“思”与“学”持有类似的主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博学固然可贵,但也不能忽视自我反省。《荀子?劝学》中强调自我反省具有重要作用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变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来形象说明“学”比“思”更重要的名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劝学》阐述了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其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以雕石为喻,从正面进行论述。
(7)《荀子?劝学》中表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实践(学习)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
(1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过秦论》: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3)《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高二上期语文情景式默写15
(4)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六国论》中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话,请分别默写出课文《过秦论》《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师说》:(1)韩愈在《师说》中表白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名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6)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观点相近。
(7)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二上期语文情景式默写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