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最新年文档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提出了高等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在多维度上展开的框架结构,突破原来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边界,形成信息意识、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思维空间结构,并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河南省教育厅的人文社科项目“信息素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信息素养教育学存在论、信息素养教育学本质论、信息素养教育学实践论。 信息素养教育学正蓬勃兴起,业已成为信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倍受关注和重视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图书情报学界应积极关注媒介素养教育,介入其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通过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来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
2.2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探索与拓展实验研究 目前,国外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方式: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主要采用网络化的教育方式,强调虚拟学习 社区的构建和教学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将在线与传统的多样化的讲座、课程等有机结合,以合作的形式开发课件并实施合理的教学管理形式和系统的教学评价工作。国外已有“in{ormation literacyschool\实践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同时要求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课程设计和改革中处于战略决策者和革新者的主导位置,并与其他人员充分合作。如何有效地将信息素养教育整
合进各学科专业的日常教学课程中已成为研究热点。如何形成和实施综合模式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单立课程是个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以信息素养基本目标为主线,充实课程内容,强化“形成信息问题”、“批判性地评价与利用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训练。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由过去的信息资源介绍向信息利用和批判性思维转移。
改革文献检索课,形成完整的信息素养课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课程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形成关于信息世界的整体认识和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综合方案有:与“方法类”课程综合,包括学习方法课、思维方法课、方法论课程的综合;与专业写作课综合;与专业课综合。
目前,因缺乏相应的师资和教材,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尚有一定难度。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资助设计了一门媒介素养网络课程,利用Moodle平台,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其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模式符合了媒介素养课程的设计需要。
上述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观点为构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教育提供了学术启发、理论基础和有益借鉴。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但开创信息
素养教育的新局面,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途径。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依托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科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发挥学科特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构建大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实现讲座、课程、教材、图书馆、优质师资、网络课程、远程指导的全面开放与共享,促进高校与社会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现充分发挥媒介素养教育特色,旨在开拓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创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局面。浙江传媒学院重视并支持图书馆申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通过此路径,采取合作策略,利用学院已有的专业优势,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探索建设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到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所要培养的信息能力已拓展成为传统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能力、网络能力、媒体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集合,加快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可以改变文献检索课的窄化现象,克服“图书馆素质教育”和“计算机素质教育”这两种倾向,突破信息素养教育的局限性,不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定位、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另一方面,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总体来说还局限于学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离通识教育、全民教育相去甚远,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滞后。整合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学术资源,推动媒
介素养教育课程化,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广大学术界不仅需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推进方法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展开大、中、小学等的相关实验研究,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尽快开设或渗透媒介素养课程,构建本土的适合国情的媒介素养学科更是意义深远。媒介素养教育要课程化,并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在目前需要广泛的跨学科的理论呼应与积极的实践探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