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分析】根据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O均为﹣2价)中,Cl
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4价,C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Cl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4价,则KClO3在反应中得电子,故A错误; B.该反应中KClO3是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ClO2是还原产物,故B错误;
C.该反应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所以H2C2O4是还原剂,在反应中被氧化,故C正确;
D.Cl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4价,1个氯原子转移1个电子,所以1mol KClO3参加反应,转移1mol电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明确元素化合价变化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5.有一瓶Na2SO3溶液,由于它可能部分被氧化,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对此实验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Na2SO3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B.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 C.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 D.加硝酸后的不溶沉淀一定是BaSO3 【考点】硫酸盐. 【专题】氧族元素.
【分析】A、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
B、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亚硫酸根离子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
C、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
D、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
【解答】解:A、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亚硫酸根离子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不一定含有BaSO4,故B错误;
C、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故C正确;
D、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加硝酸后生成沉淀不一定是BaSO3,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检验方法的应用,主要是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和现象分析,干扰离子的判断,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的氧化性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6.铁溶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Fe+bNO3
+2+3+
+cH=dFe+fFe+gNO↑+hNO2↑+kH2O下列有关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2d+3f=3g+h
﹣
B.反应中每消耗5.6 g Fe,转移0.2mol~0.3mol e
3+
C.HNO3的氧化性大于Fe
D.当a不变时,d随着b的增大而增大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分别由0价升高到+2价、+3价,N元素化合价分别由+5价降低到+4价、+2价,结合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解答,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氧化性,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由得失电子可知,N元素化合价降低,Fe元素化合价升高,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相等,表现为化合价升高总数等于降低总数,则有(2﹣0)d+(3﹣0)f=(5﹣2)g+(5﹣4)h,即2d+3f=3g+h,故A正确;
2+3+
B.反应中Fe被还原,可生成Fe或Fe,则0.1molFe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介于0.2mol~0.3mol,故B正确;
3+3+
C.反应中HNO3为氧化剂,Fe为氧化产物,则HNO3的氧化性大于Fe,故C正确;
3+
D.当a不变时,d随着b的增大而减小,硝酸过量时可完全生成Fe,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从守恒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难度中等.
7.中学常见物质A、B、C、D、E、X,存在如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D是一种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最终变为红褐色,则A可能是铁 B.若D是一种强碱,则A、B、C均可与X反应生成D C.若D为NaCl,且A可与C反应生成B,则E可能是CO2
D.若D是一种强酸且可与铜反应生成B或C,则A既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
【分析】A.若D是一种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最终变为红褐色说明D为Fe(OH)2,X为NaOH,
2+3+
C为Fe,B为Fe,A为Cl2,E为Fe;
B.A为Na、E为氧气、B为氧化钠、C为过氧化钠、X为水、D为氢氧化钠; C.A为氢氧化钠、E为二氧化碳、B为碳酸钠、C为碳酸氢钠、X为盐酸;
D.若D是一种强酸,如为硝酸,则A为氮气或氨气,B为NO,C为NO2,E为O2,X为H2O. 【解答】解:A.若D是一种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最终变为红褐色说明D为Fe(OH)2,X为
2+3+
NaOH,C为Fe,B为Fe,A为Cl2,E为Fe,才能实现转化关系,故A错误;
B.A为Na、E为氧气、B为氧化钠、C为过氧化钠、X为水、D为氢氧化钠,符合转化关系,Na、氧化钠、过氧化钠都能与水反应,故B正确;
C.A为氢氧化钠、E为二氧化碳、B为碳酸钠、C为碳酸氢钠、X为盐酸,符合转化关系,故C正确;
D.若D是一种强酸,如为硝酸,则A为氮气或氨气,B为NO,C为NO2,E为O2,X为H2O,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2,故D正确.
﹣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较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1818﹣+18
A.H2O中投入Na2O2固体:2H2O+2Na2O2═4OH+4Na+O2↑
+2+3+
B.Fe3O4与稀HNO3反应:Fe3O4+8H═Fe+2Fe+4H2O
﹣2+﹣
C.向NaH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a(OH)2:HCO3+Ca+OH═CaCO3↓+H2O
﹣﹣2﹣
D.将少量NaOH溶液加入到NH4HCO3溶液中:OH+HCO3═CO3+H2O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水与过氧化钠反应,过氧化钠既做氧化剂,有做还原剂; B.不符合反应的客观事实,四氧化三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 C.氢氧化钙少量,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钠和水; D.氢氧化钠少量,氢氧根离子先反应碳酸氢根离子.
181818﹣+
【解答】解:A.H2O中投入Na2O2固体,离子方程式为:2H2O+2Na2O2═4OH+4Na+O2↑,故A错误;
﹣+3+
B.Fe3O4与稀HNO3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Fe3O4+NO3+28H═9Fe+14H2O+NO↑,故B错误;
﹣2+﹣2
C.向NaH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a(OH)2,离子方程式为:2HCO3+Ca+2OH═CaCO3↓+2H2O+CO3﹣
,故C错误;
﹣﹣2﹣
D.将少量NaOH溶液加入到NH4HCO3溶液中,离子方程式:OH+HCO3═CO3+H2O,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的实质是接听关键,注意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选项AB为易错选项.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因SiO2不溶于水,故H2SiO3不是SiO2对应的酸或者SiO2不是H2SiO3的酸酐 B.CO2通入水玻璃,可以得到硅酸沉淀
C.SiO2是一种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熔点高,硬度大 D.氢氟酸能够腐蚀玻璃,故不能用玻璃瓶来装氢氟酸 【考点】硅和二氧化硅. 【专题】碳族元素.
【分析】A.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但二氧化硅是硅酸的酸酐; B.碳酸酸性强于硅酸,通入水玻璃中得到硅酸沉淀;
C.二氧化硅中每个硅原子周围连有四个氧原子,每个氧原子周围连有2个硅原子,形成原子晶体;
D.氢氟酸(HF)对玻璃有腐蚀作用,故不能用玻璃瓶来盛放氢氟酸.
【解答】解:A.含氧酸的分子中,氢、氧原子以水分子的组成比失去后,形成的氧化物叫做该酸的酸酐,所以硅酸(H2SiO3)的酸酐是二氧化硅(SiO2),故A错误;
B.根据强酸制弱酸,二氧化碳通入水玻璃中发生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故B正确; C.二氧化硅晶体中Si与O以共价键结合,每个Si原子能形成4个共价键,即每个Si原子结合4个O原子,并向空间伸展成网状结构是属于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故C正确;
D.氢氟酸能和玻璃成分二氧化硅反应4HF+SiO2═SiF4↑+2H2O,能够雕刻玻璃,故不能用玻璃瓶来盛放氢氟酸,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注意二氧化硅的晶体类型及性质,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0.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碳族元素简介.
【分析】向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通入CO2,先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当氢氧化钙消耗完时,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当氢氧化钾完全反应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当碳酸钙反应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氢钾.
【解答】解:向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通入CO2,先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淀量逐渐增加,当氢氧化钙消耗完时,沉淀量最大,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沉淀量不变,当氢氧化钾完全反应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碳酸钙的量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当碳酸钙反应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氢钾,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之间的反应,明确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先后顺序是解本题关键,难度较大. 11.在石灰窑中烧制生石灰,1molCaCO3完全分解所需要的能量,可燃烧0.453mol碳来提供.设空气中O2体积分数为0.21,N2为0.79,则石灰窑产生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0.43 B.0.47 C.0.49 D.0.52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先计算完全燃烧0.453mol碳需要的空气的量,再计算所需空气中含有的氮气的量,同时有0.453molCO2生成,还有1molCaCO3完全分解产生的气体,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完全燃烧0.453mol碳需要消耗0.453mol氧气(按空气中O2体积分数为0.21)计算,
则至少要空气的量为
=2.157摩尔,
其中含氮气的量为:2.157×0.79=1.704摩尔; C+O2
CO2,CaCO3
CaO+CO2 ↑,
1 1 1 1 0.453 x 1 y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完全燃烧0.453mol碳生成 x=0.453mol 二氧化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