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石油政工师考试1600题、押题、时事政治

中石油政工师考试1600题、押题、时事政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21:24:22

17.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说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 B.绝对性 C.客观性 D.有限性 18.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 A.世界上最髙的真理只有一个

,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D.真理具有客观性 1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一观点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容为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其相对性表现出来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2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阶级、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22.逻辑证明虽然不是与实践并列的标准,但却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理由在于

A.逻辑证明有助于发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B.真理一定符合逻辑,符合逻辑的未必就是真理 C.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D.无法用直接实践进行完全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23.评价性认识与知识性认识的不同在于

A.前者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

B.前者的认识结果不以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后者的认识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 C.前者以“善”和“美”的认识为目的,后者以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 D.后者以实践作为检验认^UE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前者则因人而异,无标准可言。 24.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 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为人的食物。”这说明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趋近于人

B-主体现实的需要以及需要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C.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D.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标准 25.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

A.对评价标准的正确认识 B.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C.对客体属性的正确认识 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26.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已经超出了感动的意义,更催人行动。这件事说明价值评价是 A.实践活动的精神驱动力 B.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

C.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D.实践活动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是

A.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B.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辩证统一 28.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会导致

A.教条主义错误 B.经验主义错误 C.主观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 2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0.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 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一观点说明了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真理和价值的统一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D.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概要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的理论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 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 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 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 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 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 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心史观和 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9

2.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 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多元决定论”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 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 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人口因素 D.社会意识 4.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 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 才能理解。”这句话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载体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从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D.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6.木兰代父戌边,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颂扬。这一事件突出地说明了

A.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诸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7.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范畴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社会形态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普遍,但它并没有成为最基 本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宗族关系 D.生产关系 10.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C.分工协作关系 D.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11.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工具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12.恩格斯说:“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这句话说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政治上层建筑是在意识?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C.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制约意识形态D.政治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变化的终极原因 1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特点有

A.—方面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异己的力量 B.总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总是通过暴力的形式进行调解 D.总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4.\—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 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 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先导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D.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革才是真正的革命的思想 15.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体 16.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言

B.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7.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更为根本的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8.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 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承认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B.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C.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D.明确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1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劳动发展史 B.思想发展史 C.交往发展史 D.阶级斗争史 20.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

10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B.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21.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科学技术的进步 22.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髙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句话表明 A.科技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B.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只有正效应而没有负效应。 D.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23. “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这两种观点

A.两者都是英雄史观的命题 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D.两者都是唯物史观的命题 2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25.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杰出人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6.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e这说 明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是 A.人 B.抽象的人 C.现实的人 D.总体的人

27. “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基因信息内容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心理内.容乃至本质。这种“基 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本质是天生的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_本质就是人类共有的本性

28.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 . 来。”这句话表明

A.历史人物的产生完全是一个自在的过程 B.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D.历来人物的出现是随意的事 2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人_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30. “所有的人和阶级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

A.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错误观点B.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正确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和阶级都起到一定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肯定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观点的主要缺陷为 A.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B.没有研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D.否认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全球性生态问駔的出现,凸显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箄要作用。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地理环境自在自发地影响社会发展

B.地理环境通过社会生产转换为社会的内在要素而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C.劳动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器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程度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3.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4.物质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理由在于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D.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的 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下列观点中,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为基 础的有

A.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7.下列关于生产力的内涵,阐述正确的有

A.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到人的发展中来理解 B.在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C.生产力既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能力,也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调节、改善和保护的 能力 D.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11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下列现象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羌系 9.在下列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政治法律思想 B.形式逻辑 C.哲学 D.宗教 10.下面观点正确的有

A.生产力可以跨越式发展 B.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C.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A.基本经济制度 B.经济体制 C.生产关系的总和D.生产力 12.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解正确的有

A.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组成 B.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C.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意识的“物质的附属物\D.政治上层建筑是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 13.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C.哲学、宗教、道德 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

14.哲学家孔德认为广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 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

A.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B.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他的这一观点具有辩证法的倾向

D.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5. “无论哪一种社会?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髙 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这段话理解 正确的有

A.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B.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决定力量 ,

C.社会形态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D.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16.下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一切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C.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7.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这说明阶级是一个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历史范畴 D.意识范畴

18.马克思主义指出,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不同之处在于 A.改革属于社会形态的量变,革命属于社会形态的质变 B.改革不解决社会基本矛盾,革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C.改革维护现有的国家政权,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D.改革适用于解决社会体制问题,革命适用于解决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19.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在于 A.科学是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形式,技术是物质形态的存在 B.科学解决“是什么”问题,技术解决“怎么做”问题 C.科学是一种认识性活动,技术是一种生产性活动

D.科学与生产的关系具有间接性,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具有直接性

20.在当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科技 发展与全球性问题的关系是 A.全球性问题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B.全球性问题是由于对科技使用不当造成的

C.要解决全球性问题,必须限制乃至停止科技发展 D.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创造条件

2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A.直接改变生产方式 B.直接改变生活方式 C.直接改变思维方式 D.直接改变意识形态

22.下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表述正确的有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现代科技革命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D.所有的人和阶级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

23.胡适认为,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历史决定论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24.“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 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段话 说明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无数个人意志创造社会历史 C.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们自已创造自已的历史 2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了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7.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说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 B.绝对性 C.客观性 D.有限性 18.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 A.世界上最髙的真理只有一个 ,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D.真理具有客观性 1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一观点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容为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寓于相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