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理念
新理念、新课程、新行动
——谈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
向海英
幼儿的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现阶段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儿童一身的幸福;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因此,幼儿的健康不仅牵动着每个父母的心,而且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幼儿健康教育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由此可见幼儿健康教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第一编 新理念下的幼儿健康教育基本理论
一、 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
“健康第一”的思想早已有之,许多教育家都对此作过精辟论断,其中,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充分认识到了健康对于儿童个体以及国家前途的意义,认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 “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他明确提出幼儿园应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在他所提出的“五大领域”的幼儿园教育中,健康教育被排在了首位。
“保护幼儿的生命”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尽管保护生命对于任何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远未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贫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幼儿的心灵稚嫩纯洁但特别容易遭到伤害;生命的健康存在又是幼儿从事一切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促进幼儿的健康”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健康教育的价值以及健康的价值所决定的。幼儿的身体发展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身体机能,增强其体质。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小班幼儿一年体育教学实验,实验班幼儿不论是在身体的形态指标,还是在体能指标方面,都优于对比班幼儿,且差异十分显著。同时,幼儿的个性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有些心理品质甚至正处于敏感期,极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不可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期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生命质量,而且能为其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增强幼儿健康不仅能造福幼儿,而且有益于其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幼儿的健康也是人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石,幼儿的健康水平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二、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
科学的健康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健康观上。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相当长的时期一直把健康等同于身体上没有疾病。这种片面的认识反映在幼儿园教育中主要表现在重视身体的健康,而忽略心理的健康。这种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健康教育,势必陷入健康教育的误区,导致幼儿的片面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健康
观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
(一) 健康医学模式的发展阶段
1、神灵模式:认为生命为神灵所赐,疾病则是神灵的惩罚,治病疗伤主要是求神问卜。 2、哲学模式:初步认识到人的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我国传统医学的阴阳五性说和内外病因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血液、粘液、黑胆、黄疽的活动平衡和失调)。
3、 生物—医学模式:用生物学解释生命现象,在细胞、器官或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寻找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代谢等方面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4、 生物—医学—社会模式(20世纪下半叶开始):由美国学者恩格尔率先倡导,认为人的健康疾病不单纯受生物因素的影响,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在导致疾病中的作用。 (二)健康的特点
1、健康的整体性:人是自我组织着的开放系统,健康是人与环境之间、身与心之间整体关系和谐的结果。
2、健康的动态性:健康乃有机体从良好健康至不良好健康或从完好至疾病连续谱上所呈现的状态,其间有许多变化。
现代医学提出的“亚健康”概念就是基于健康的动态性而提出的。“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指机体虽无明显或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代谢缓慢、生理功能低下等状态。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已证明了这一点。 健康的动态性的意义:(1)否定了高不可攀的“绝对健康”;(2)说明了没有疾病并不意味着健康,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多种可以相互转化的状态;(3)它强调了健康是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给予,而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健康状况因个体自身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
3、健康的客观性:个体身心是否健康,可以运用一定的客观指标加以衡量。身体健康可以用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化指标等进行测定;目前,对心理健康的测定也日趋客观化。
4、健康的主观性:指个人健全的感觉,突出了健康的心理层面。
5、健康的调适性:健康意味着有机体能够有效地适应内外环境,有效对付各种威胁身体的挑战。 (三)科学的健康观
所谓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所指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况。因此,健康应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两部分。 (四)正确的幼儿健康教育观
1、幼儿的健康应是身心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2、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为每个幼儿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3、幼儿健康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4、幼儿健康教育要重在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和健康态度 5、幼儿健康教育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幼儿健康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 幼儿健康教育的含义、内容和模式
(一) 幼儿健康教育的含义
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其中,
新理念下的健康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对幼儿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的培养。
(二)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幼儿园体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3. 幼儿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的预防
(三)幼儿健康教育的模式
幼儿健康教育可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分为多个子系统,因而就有多种相应的模式。 1、“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的目标系统
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幼儿掌握粗浅的有关的健康知识,形成对健康的正确情感和态度,并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针对幼儿的特点,目前我们更加强调对幼儿健康情感和态度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2、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内容系统 根据健康的三维观念,幼儿健康教育除了进行传统的生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的内容,内容的选取应紧密结合结合幼儿的生活,并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注意内容的适应性、可行性,还应注意三种内容的渗透性、交差性和综合性。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这里,显性教育课程主要指对幼儿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而隐性教育课程则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一日生活、教师的健康观念和行为等,这些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健康教育系统
幼儿园健康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以产生最大的幼儿健康教育合力。
第二编 新理念下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施
幼儿园体育活动担负着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主要责任。《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体育的目标、内容和指导要点。其基本思想是以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重在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使之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等。《纲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思想、开放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整合性教育思想等新理念。
在《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质量已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太深,目前我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是有一些不符合新理念要求的做法。
一、 重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改善幼儿的身体机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能丰富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发展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持续不断地参加体育活动还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然而,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幼儿园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任意取消体育活动,尤其是每天的户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目标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不重视对体育活动科学性的研究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的片面发展观上,或盲目迎合家长的心理上。他们更多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丰富孩子知识、发展孩子的智力上,每天下午都为孩子安排了各种特长班或英语班,剥夺了孩子
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和游戏的时间。
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忽视,势必造成幼儿身体素质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 创设良好的幼儿园体育环境
良好的体育环境是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体育环境一般包括体育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目前,在幼儿园体育的物质环境的创设方面要普遍好于文化环境的创设。但即使这样,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片面追求高档豪华,而忽略器械的锻炼价值和实用性;体育锻炼的软环境面积偏小,不会合理地利用幼儿园空间拓展锻炼场地;中小体育器械缺乏,不能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体育玩教具等方面。 事实上,良好的体育环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尽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体育环境。保证大中小体育器材的充足,使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的锻炼机会;尽量为孩子创设宽敞的锻炼软环境,让孩子充分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带给他们的快乐,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尽力挖掘幼儿园每一寸空间,使之赋于锻炼的价值;充分发挥教师、幼儿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用的废旧物品制作中小体育器械,例如,用饮料瓶制作保龄球或羽毛球;用易拉罐制作小高跷或小哑铃;废旧轮胎制作车轮等等。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如增设赋予体育内涵而又形象生动的雕塑和标志,为教师和幼儿准备体育锻炼的服装等,以激发幼儿锻炼的愿望和积极性。
三、 加强幼儿园体育活动目标的整合性
教育目标的整合性,是当今教育的一大特点和趋势,是新教育理念的重要特征。幼儿园体育也不例外,也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行动中。然而,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仅仅把主要点放到动作的训练上,不能灵活地把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融合为一体,因而,失去了许多更有教育意义的机会。
《纲要》明确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合作的态度”,“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施中一定要注意整合教育目标,注意体育锻炼的目标与情感态度的目标、良好个性的目标的有机融合,探讨最佳的整合点。
四、 主体性理念要渗透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特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本质属性。个体的主体性表征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自主性,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表现出能动性;在能动性、自主性中又体现出独特性,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主体性。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教育教学历来是忽略儿童的主体地位的,幼儿园教育也不例外。传统的体育活动更为强调的是全体的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教师让幼儿练习什么动作和游戏,幼儿就必须做什么动作和游戏;教师要幼儿达到什么标准,幼儿就必须达到什么标准。因而,我们很难在体育活动中看到幼儿生机勃勃的积极性的发挥,各具特色的独特性的展示。这使孩子感到了无比的压抑和体育活动的无聊,根本调动不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而也谈不上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更谈不上喜欢锻炼身体的习惯的养成。 转变观念,构建主体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