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荐书演讲稿
演讲稿(楚天都市报罗欣)
与生活讲和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下午好!
最近这段时间,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首歌刷了屏,我想你们也是的,不信你听一听:
(播放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只播放4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没错,就是这首由高晓松作曲作词、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有人说,才听了4句就感动得泪流满面;也有人说,还没听完就吐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首歌在贩卖情怀。可我的一位老师却认为,这可不是什么鸡汤歌曲。诗歌和远方,一定是和眼前的苟且相互对应的,苟且的生活都过不好,哪来的什么去远方呢?带着诗和远方,在苟且中生活,与生活讲和。
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个老人,和一本书。
在讲这本书之前,我们先看一个问题: 什么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这本老少皆宜的书吧: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的《相约星期二》。
作者是美国作家、记者米奇。书中的主人公叫莫里,社会学教授,一位行将去世却拥有健康灵魂的老者。 米奇是莫里的学生。毕业多年后,他从电视节目里,获悉老师患了绝症而赶去看望。而老师则宣布,要给他上最后一门课。地点在老师的书房,每星期一次,相约星期二。 每周二,学生要飞行千余公里赶到病床前听课——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课程涉及家庭、工作、社会、原谅、衰老以及死亡等等,课程只上了十四节,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莫里老人是学生喜爱的老师,他个子矮小,稀少的头发覆在前额,有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他热爱生活,是个好动的人,是个舞迷,每个星期二都会去广场跳舞,直到直到流下汗水。他亦想就这样永远跳下去。但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跳舞中断了!一种凶险无情的疾病袭击了他!病人思维正常,而肌肉日渐萎缩硬化,直到死亡,世上没有办法医治。 老人震惊了:“现在怎么办?”在老人寻找答案的时日里,病魔日复一日地折磨着他。他告别了教室,告别了广场,告别了驾驶,用上了拐杖,直到拐杖成了学步车……
莫里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要把自己在病逝前对人生的哲思讲给学生听。
这里,我摘录几个阅读时曾重重触动自己神经的一些章
节,说给大家听。
第三个星期二,他们谈论的是遗憾。
学生好奇,在老师知道死亡已经临近时,他会有怎样的遗憾?
莫里说,“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买新车——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唐朝的布袋和尚写过一首禅诗《插秧歌》:“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低头便见水中天”,农民插秧的时候,一低头便看见倒映在秧田水中的蓝天,原来不一定要抬头看天,有时低头也能看见蓝天,而且看得更清晰,看得更亲近。
“后退原来是向前”,农民插秧的时候,是一步步后退着插成一行一行的,退一步其实就是进一步,看似人在后退,其实是向前进。
当下,我们很多人都在拼命地奔跑,得了一种现代病,那就是“走了很远,却不知当初为什么出发。”
讨论家庭是在第五个星期二。老人示意学生看他书架上的照片,是他与妻子儿子和弟弟的合影。
老人说:“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
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利办不到。”
“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基石,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得不到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
“当然会有人来探望,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亲人不一样,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
第七个星期二,讨论的是衰老。老人除了呼吸和咽食,一切都得求助于人,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
然而老人怎么对待的呢?他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他是那样强烈。对于别人的照顾,他开始也觉得不方便,特别是作为一位绅士,最不愿意接受的暴露,比方说别人替他翻身、擦屁股,但很快又释然了。
他感受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我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他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的悲剧,可贵的是,作为教师,他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又上升为课程,他对学生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心害怕,却又拒绝不了他,还会有幸福吗?” 他坦然地告诉学生,“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这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