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题报告]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限额的国际贸易市场前景分析
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限额的国际贸易市场前景分析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针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但其约束范围只限于发达国家。其中规定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一定的削减目标。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7%,日本6%,加拿大6%,东欧5%至8%。伴随第一阶段《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 年到期,以哥本哈根会议为标志,气候变化规则开始扩展到全球领域。 京都议定书以强制形式确定了签约国的减排义务,同时,为了促进各国完成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3种减排方式: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和国际排放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这就是所谓的京都框架。 因为有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也具有了商品的价值和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并最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由于二氧化碳是最普遍的温室气体,也因为其他5种温室气体根据不同的全球变暖潜能,以二氧化碳来计算其最终的排放量,国际上吧这一市场简称为“碳市场”。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碳排放权贸易也称碳交易,它是指一方凭购买合同向另一方支付以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或获得及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行为。京都三机制的出现标志着国际碳排放贸易正式走向成熟并且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虽然气候变化本身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围绕气候变化所制定的规则将对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深刻认识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对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
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上来已成为中国经济工作最突出的任务。 在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时,中国企业的力量不容忽视。通过技术研发、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等方法,这些企业特别是那些工业企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潜力很大。通过努力,中国企业可以将多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在国际市场上出售。这方面的国际贸易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新兴领域。 通过对这一市场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制度的提出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企业如何进一步增加在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交易市场中的份额提供借鉴,使得企业增加市场竞争力,形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引言 1《京都议定书》及国际碳排放交易概述 1.1碳排放贸易的产生 1.2国际贸易中碳排放权贸易现状 2我国碳排放限额的国贸易现状 2.1我国碳排放现状 2.2我国碳排放权贸易的现状 2.3我国碳排放权贸易的出现对我国产业格局的影响 3案例分析 3.1案例及分析 3.2总结经验 3.3提出对策 4总结 5参考文献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企业在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贸易中遇到的问题 2.如何扩大我国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贸易市场份额 3.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权贸易制度的建立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 个案研究法 列举出典型的案例——中国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实例,从中总结出普遍性的经验。 2. 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异同,找出国内企业
的劣势,总结经验,从而找到改善方法。 3. 文献研究法 通过研究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现状、问题及相
应解决方法。 技术路线: 提出问题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限额的国际贸易市场前景分析碳排放贸易产生了解背景国内外背景我国碳排放现状分析问题了解现状实际问题及影响列举典型案例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因素案例分析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四、 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0年11月14日前确定题目 (2)2010年11月20日前完成中、外文文献查找及任务书 (3)2010年11月29日-12月4日修改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4)2010年12月5日-12日开题答辩 (5)2010年12月13日-30日根据开题答辩情况修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6)2011年3月31日提交论文初稿 (7)2011年4月1日-2011年5月7日修改论文 (8)2011年5月8日论文定稿 (9)2011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第一轮答辩 五、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松丽,韩文科.“十一五”中前期我国控制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成就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0(02).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状况、经验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7(16).
[3]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构想[J].林业经济,2007(05).
[4] 王振.欧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权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06(25).
[5] 赵霞,朱林,王圣.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实践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科学,2010 (36) .
[6] 杨志,陈军.应对气候变化: 欧盟的实现机制--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
[7] 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 模型的CO2 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
[8] 吴向阳.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实践与评价[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 .
[9] 李向阳.全球气候变化规则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10] 王海鹏.对外贸易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7). [11] Gilbert E.M etcalf .Market based Policy Options to Control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9,23(2):5-25
[12] Natsourse.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Green house Gas Market, PCF report, 200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