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甲医院投标方案设计说明 - 图文
作为自然界的现象,正如水由高处流向低处那样,热量也总是从高温流向低温。但人们可以创造机器,如同把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而采用水泵那样,采用热泵可以把热量从低温抽吸到高温。所以热泵实质上是一种热量提升装置,它本身消耗一部分能量,把环境介质中贮存的能量加以挖掘,提高温位进行利用,而整个热泵装置所消耗的功仅为供热量的三分之一或更低,这也是热泵的节能特点。
热泵与制冷的原理和系统设备组成及功能是一样的,对蒸汽压缩式热泵(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阀组成:
压缩机起着压缩和输送循环工质从低温低压处到高温高压处的作用,是热泵(制冷)系统的心脏;
蒸发器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它的作用是使经节流阀流入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以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
冷凝器是输出热量的设备,从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消耗功所转化的热量在冷凝器中被冷却介质带走,达到制热的目的;
膨胀阀或节流阀对循环工质起节流降压作用,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循环工质流量。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压缩机所消耗的功(电能)起到补偿作用,使循环工质不断地从低温环境中吸热,并向高温环境放热,周而往复地进行循环。热泵供热是需要冷凝器的热量,蒸发器则从环境中取热,此时从环境取热的对象称为热源;相反制冷是需要蒸发器的冷量,冷凝器则向环境排热,此时向环境排热的对象称为冷源。
蒸发器冷凝器根据循环工质与环境换热介质的不同,主要分为空气换热和水换热两种形式。这样热泵或制冷机根据与环境换热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水式,水-空气式,空气-水式,和空气-空气式共四类。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
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热泵机组的能量流动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量(如电能)将吸取的全部热能(即电能+吸收的热能)一起排输至高温热源。(如图1)而其所耗能量的作用是使制冷剂氟里昂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从而达到吸收低温热源中热能的作用。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5kw以上的冷量或4kw以上热量,所以我们将其称为节能型空调系统,如图2为地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图。
图1 地源热泵夏冬季地埋管换热图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图3地源热泵供冷原理示意图
最终由水路循环转移至地水、地下水或土壤里。在室内热量不断转移至地下的过程中,通过风机盘管,以13℃以下的冷风的形式为房间供冷。图3为地源热泵供冷原理示意图。
供暖模式:在供暖状态下,压缩机对冷媒做功,并通过换向阀将冷媒流动方向换向。如图4所示,由地下的水路循环吸收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里的热量,通过冷凝器内冷媒的蒸发,将水路循环中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的同时再通过蒸发器内冷媒的冷凝,由风机盘管循环将冷媒所携带的热量吸收。在地下的热量不断转移至室内的过程中,以35℃以上热风的形式向室内供暖。
图2 地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图
制冷模式:在制冷状态下,地源热泵机组内的压缩机对冷媒做功,使其进
行汽-液转化的循环。通过蒸发器内冷媒的蒸发将由风机盘管循环所携带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同时再通过冷凝器内冷媒的冷凝,由水路循环将冷媒所携带的热量吸收,
4. 空调及卫生热水系统的其他节能措施
(1)除了冷热源系统以外(主要用能部分),本项目空调及卫生热水供应系统尚考虑以下节能措施;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图4 地源热泵供热原理示意图
[在此处键入]
(2)新风系统考虑过渡季节的全新风运行,既提高室内的空气品质,又可避免空调系统的低负荷、低效率运行。
(3.)空调冷冻水系统考虑变水量运行,冷冻水泵采用变频控制; (4)空调冷冻水适当加大供回水温差,避免冷冻水大流量小温差运行,减少冷冻水泵运行能耗;
(5)由于本项目地处铜仁,属于典型的夏热冬冷气候区,我市气象条件下空调热负荷显著小于空调冷负荷,因此空调热水泵和冷水泵拟采用分设或适当兼用的方式,尽量减少空调热水泵的运行能耗;
(6)医院建筑开敞区排风采用热回收方式,减少排风带走的有效冷热量损失; (7)公共区新风供应采用CO2浓度控制的需求供应方式,避免常规定新风量的方式,减少新风冷热负荷;
(8)卫生热水供应采用闭式全循环方式,避免热水泵将热水提示过高的做功能耗,减少热水循环泵能耗;
(9)空调及卫生热水管路适时有效的保温绝热,减少冷热量输送损失; (10) 设置全套的节能控制策略及系统配置,实现空调及卫生热水运行工况下的适时动态最优化控制,提高系统运行周期内的节能性。
6、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1)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地下车库均设排烟系统,排烟系统与排风系统共用一套管道和风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超过2000m2,且防烟分区不跨越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的划分采用从顶棚下突出的不小于0.5m的梁划分,排烟风机的排烟量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小时计算确定。
(2)车库无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口的防烟分区,同时设置进风系统,
且送风量不小于排风量的50%。
(3)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地下室均设排烟系统,排烟风机的排风量为: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时,按每平方米不小于60m3/h计算,但单台风机的最小排烟量不小于7200m3/h;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时,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
(4) 地下室所有排烟风机均选用消防高温排烟风机。
(5) 本工程内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以及消防电梯前室均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6) 加压送风系统与机械排烟系统具体布置详见后期初步设计附图。
第十章 消防设计专篇
一、 建筑专业
建筑消防设计严格按照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大型消防车可顺利到达建筑周围的任意一个位置。平面设有消防给水系统、消火栓、烟感报警器和消防喷淋设施,各层面积均不超过规范规定的一个防火分区面积(所有跨两层的空间均设有防火卷帘和喷淋加密)。
病房楼中共有三部疏散楼梯,均为有正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且均匀地分布在建筑平面的左、中、右三个位置,从地下层直通屋面,使各层平面的各房间均有双向疏散的可能。两部消防电梯设在中部和西南部核心筒内,与疏散楼梯合用前室,层层停靠,平时可兼作医护人员的交通梯和污物电梯。
门诊楼、医技楼各设有四部以上疏散楼梯,分布在建筑的各个角落,使各层平面的各房间均有双向疏散的可能。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二、给排水专业
消防
(1)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2)设计内容
本工程设置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建筑灭火器配置。
各消防给水系统用水量见表。
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火灾延续时间按2.00h计算,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延续时间按1.0h计算。
室内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均为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在地下一层设消防水池及消火栓加压泵及自动喷水加压泵,病房楼层顶设18m3屋顶消防水箱。
医技楼中的贵重设备用房设气体灭火系统。 本工程内均配置建筑灭火器。 2 3 室外消火栓 自动喷水 20L/s 30L/s 1 室内消火栓 20L/s 消防水量按本工程内同一时间发生1次火灾考虑,一次灭火用水。火灾延续时间按2.00h计算,火灾发生时的最大消防用水量为396m3。
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与生活给水管合用。利用市政水压供水。室外消火栓以不大于120米间距沿道路设置。室外给水管采用钢丝网骨架复合管,热熔连接。 三、电气专业
1.选用耐火电线电缆。 2.设置应急照明。
3.设置漏电防火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控制室设在一层。
四、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1.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地下车库均设排烟系统,排烟系统与排风系统共用一套管道和风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超过2000m2,且防烟分区不跨越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的划分采用从顶棚下突出的不小于0.5m的梁划分,排烟风机的排烟量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小时计算确定。
2.车库无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口的防烟分区,同时设置进风系统,且送风量不小于排风量的50%。
3.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地下室均设排烟系统,排烟风机的排风量为: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时,按每平方米不小于60m3/h计算,但单台风机的最小排烟量不小于7200m3/h;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时,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
4. 地下室所有排烟风机均选用消防高温排烟风机。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