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赏析
一、画面: 《山中杂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竹里馆》: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峨眉山月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或者想象成:秋天的夜晚,一轮半圆的皓月挂在峨眉山的上空,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仿佛也在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春夜洛城闻笛》: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展现的情景。
答: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所展现的情景。
答: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逢入京使》: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滁州西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送灵澈上人》: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二、炼字: 《山中杂诗》:“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
1
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峨眉山月歌》: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滁州西涧》:最后一句中有个动词用的极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答:横。“横”把急雨晚来时的舟刻画的入木三分,表现出了自然、闲适(悠闲)、恬淡的意境和诗人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逢入京使》:“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 “又”字则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送灵澈上人》: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约客》: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三)思想感情 (1)《 山中杂诗 》吴均写山居环境的幽静,描写了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恬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
(2)《竹 里 馆》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营造出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3)《峨眉山月歌》—表现作者强烈的思乡念亲之情,也含有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及江行体验
(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强烈的思乡念亲 (5)《逢入京使》—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6《滁州西涧》—这首小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了诗人悠闲恬淡闲适的心情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通过回忆与故人过去的交往和今天的相遇,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人事变迁的无限感慨、凄楚惆怅之情。或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8)《送灵澈上人》抒发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情厚谊 (9)《约 客》赵师秀全诗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失望、焦躁、寂寞的心情。
(10)《论 诗》赵翼本诗反映了作者诗歌贵在创新的主张。诗歌应该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时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应有属于自己的诗人。
2
(四))写法
《山中杂诗》
(1))紧扣“山中”,突出环境清幽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恬淡的心情。
(2) 诗人通过烟、竹、落日、鸟、云等景物,营造了一种 清静自然 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惬意闲适,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竹里馆》
(1))诗歌营造了优美 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 宁静淡泊 的思想感情?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了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的写法。
(2))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 琴 复 长 啸”反衬 (4))景是“幽 篁 、深 林 、明 月”;人是“独 坐、弹 琴、长 啸”。构成了优美、高雅的意境
《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好处?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构成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突出行程之快,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惜别和对朋友亲人的思念之情。
(2)“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是月亮的影子,这一句写出了月夜行船的清丽景象,同时暗点了行船的快
《春夜洛城闻笛》 (1) 诗中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
诗人 思乡 的思想感情。
(2) 古人离别常 折柳 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
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1)“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同时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2)“龙钟”原指流泪的样子,这里指沾湿的意思,作用是从侧面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
(1)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 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2)“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脱俗隐逸的忧伤情怀 (5)写晴景明丽如画,而以“黄鹂深树鸣”烘托幽静的意境。
(6)写雨景用以静衬动手法:暮雨忽来,春潮骤涨,着一“急”字,如见汹涌之势,如闻澎湃之声。而野渡无人,孤舟自横,又于动中显 静 ,喧中见
3
寂。后两句历代传诵。
3、言外有意,极耐寻味。如果那只“舟”不在“野渡”而在官津,当“春潮带雨晚来急”之时,万人争渡,岂能“自横”?如果作者春风得意,竞逐繁华,则寂寞“幽草”,又怎能使他偏爱?所以诗人借“滁州西涧”的动静之中,抒发其历经外放、罢任后,闲居时的 悠闲恬淡 心境。 《约客》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诗人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的心情。
《江南逢李龟年》
(1)、这首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 ” ,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 “ 衰” ,抒发无穷感慨。 (2)、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分析“落花时节”的多层含义。
①时在春末,正是落花时节。 ②暗喻时势之凋敝飘零,是衰落凄凉的形势的写 (3)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送灵澈上人》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写景诗。本诗寄托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情谊,也寄托宁静淡泊的情怀和归隐的情绪。 《论诗》 ①诗中的“李杜”具体指 李白杜甫。
②“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③就诗的主题看,此诗表现了作者主张 诗歌创作贵在创新,应当求新求变,不能一味模仿。
④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下面见解和主张。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