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4:59:01

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的标准.第二,司空图并未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

三,单项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气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段文字出自( B ) A,《文赋》 B,《典论.论文》 C,《文心雕龙》 D,《诗品序》 2,《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 D ) A,真实问题 B,构思问题 C,风格问题 D,想象问题

3,\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这段文字出自( A ) A,钟嵘《诗品序》 B,陆机《文赋》

C,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D,曹丕《典论.论文》

4,\虽然,(气)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段话里的\气盛\教材认为是指( D )

A,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B,崇高的仁义道德信条 C,雄辩的文章气势

D,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5,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里的\境\是指( B ) A,作家创作的社会环境 B,作品的情境交融的意境 C,激发作者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D,作品中表现出的烘托,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客观环境和作品背景

四,翻译题: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诗品序》)

[译文]: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式: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润色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歌中的最高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的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只用赋的手法,弊病在用意肤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五,问答题:

1,解析《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解答]:首先标出\神思\将思维的这一特点引入艺术理论,并设立篇目对之进行专门论述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这篇文章是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刘勰进一步论述了艺术想象的特征,并将它的重要性提到了\驭文首术,谋篇之大端\的地位:\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有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咏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枢机之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失,则神有遁心??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这里,刘勰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间的特点.\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讲的是超越任何时间的差距;\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讲的是超越任何空间的差距.

刘勰更进一步论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它们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枢机\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与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手篇成,半折心始\这不仅仅是作家的才能所限,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是文学创作中的一对房永恒的矛盾,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是每一位文学家或文学理论家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神思》篇中提出的言意问题,是全书创作中的\纲\

2,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寄兴\的内涵和影响.

[解答]:陈子昂登上诗坛后,大力倡导革新,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修竹篇序》就是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修竹篇序》对六朝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了二点尖锐的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即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厚的情志寄托;二是\汉魏风骨,宋晋莫传\即丧失了汉魏诗歌那种以充实的内容为底蕴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力.这可以说是准确地击中了齐梁文坛的要害.同时,从另一角度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文中借评论东方虬《咏物桐》诗而提出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就是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他本人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此为宗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应该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积极进取,怀才不遇的慷慨悲愤,苍凉浑芒,遒劲有力,前两句仿佛写眼前之境,却气冲霄汉,令人思之恢宏.后两句转而为苍凉,而悲郁之中带有不息的热情.既有他反映现实,言语质朴的风骨,也有他纵观古今,无法实现理想的兴寄.要说这首《登幽州台歌》代表了什么

那该是有志之士积极用世的热情与怀才不遇的千古感叹.

第4楼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三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梅圣俞诗集序》是宋代作家 欧阳修 的一篇重要文论作品,在此文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点:\诗穷而后工 \

2,教材认为:\注意文艺的 自然本质 ,讲求创作的 自然天成 ,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

3,《论词》是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的一篇著名词论著作,在文章中她提出了\别是一字 \的著名观点,并主张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4,\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一著名的论诗观点出自宋人 严羽 所作的《 涅盘无名论 》.

5,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 入神 .\

6,金代重要的诗论家元好问所写的《 论诗三十首 》绝句,上继杜甫的《 戏为六绝句 》,下开清代王士祯,袁枚等人的同类续作.

7,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论著作《四溟诗话》,一名《 诗家直说 》.

8,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徐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 雄浑 ,韵贵 隽永 .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9,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 入化 也.\并把此作为创作的极境.

10,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 童心 ,亦即是真心.这种观点与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 \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11,李贽不仅是明后代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 文学批评 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公安三袁中, 袁宏道 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主张,这与李贽所说的\童心说\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操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性. 2,(张炎的)\清空\说: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剔透,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出丰富联想.

3,(谢榛的)\情景\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因而\作诗本乎情景\同样的景物,各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和景应该互相融洽,而两者的融洽取决于\情景适会\

4,(公安派的)\性灵\说:\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特真则贵,文亦如此. 三,单项选择题: 1,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就是说( B )

A,要求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想象 B,要求行文自然,形象描写\随物赋形\C,要求行文详略相辅相成 D,创作时主客观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 2,李清照最著名的词论观点,是提出了所谓的( B ) A,\点石成金\法 B,词\别是一家\说 C,\脱胎换骨\法 D,\温柔敦厚\说 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是( D )

A,批评陶渊明诗逃避现实,只愿做\羲皇上人\

B,批评陶渊明诗只能从其豪华的诗句中见出他的真实感情

C,批评陶渊明诗只有少数诗句是清新自然的,其余多是华丽雕琢 D,认为陶诗天然浑朴,铅华落尽,直淳流露,自有自然清新之美 4,谢榛的\情景\说是主张( A )

A,情景交融,主客体之间达到完全的融合统一 B,情为主,景为附庸,二者不能融合混淆,模糊不清

C,诗的主题思想应以情景衬托显现 D,先情后景,以情觅景 5,\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C ) A,袁宗道 B,李 贽 C,袁宏道 D,袁中道 四,翻译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无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言》) [译文]:

五,问答题:

1,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甚远,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解答]:严羽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所谓\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的.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严羽以\妙悟\和\兴趣\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所谓\别材\就是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点才能,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的\别材\不同于学历.韩愈的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所谓\别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来说的,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便是\兴致\是一种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可以说,他认为孟浩然的诗可以作为\妙悟\的注解,而韩愈的诗却不够\妙悟\

2,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解答]:李贽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的\文学要表现童心\的观点与七子派强调的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四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做了比较,指出:\其实《史记》是以文 运事 ,《水浒传》是因文 生事 .\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的标准.第二,司空图并未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 三,单项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气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段文字出自( B ) A,《文赋》 B,《典论.论文》 C,《文心雕龙》 D,《诗品序》 2,《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 D ) A,真实问题 B,构思问题 C,风格问题 D,想象问题 3,\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这段文字出自( A ) A,钟嵘《诗品序》 B,陆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