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文学史复习(元明清部分)
童心说:是李贽文学思想的纲领,“童心”是他文学批评的核心。所谓“童心”就是没有被封建思想、世俗伪情污染过的真心,强调表达真实自然的奇怪。有了“童心”才能写出“天下之至文”。
小品文: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炼,题材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与当时文人文学趣味发生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人们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清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提倡一种灵便鲜活、真情流露的新格调的文章。
《四声猿》: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包含四种剧《狂鼓史渔阳三弄》一折,《玉禅师翠乡一梦》二折,《雌木兰替父从军》三折,《女状元辞凰的凤》五折。长短无定制,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大套,有时为南北兼用,还采用民间小调,形式上表现出革新精神。它彻底摆脱了封建说教的迂腐,闪耀着离经叛道新思想的光彩。 传奇:始于唐代裴铏的短篇小说集《传奇》,因为小说猎奇好异,所以后人就把唐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称作传奇。这些小说又多为后代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南戏也有的称作传奇。因元杂剧也将传奇改编成戏剧,因此元末明初也有人将杂剧称为“传奇”。明代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称作传奇,特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的,排除了杂剧的一种中长篇戏曲。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则是凌蒙初所编《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拟话本: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梅村体:明清之际著名诗人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具“诗史”风格。艺术上,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以《圆圆曲》为代表。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文坛影响力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基本理论由方苞建立,他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进一步探求了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常州词派:是清浙派以后兴起的重要词派。创始人是常州词人张惠言,他提倡尊词体、“言内意外”、“比兴寄托”﹐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忧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要求诗歌含蓄蕴藉,有言外之意,韵外之味;语言隽永超谐,笔墨简练华美,辞藻明秀圆润,自然清新;风格上推崇清远冲淡,风神入妙。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为创作楷模。
简答论述
1.璩秀秀人物分析
《碾玉观音》通过对女主人公璩秀秀,是典型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人幸福生活的女性。性格直率坦诚,极具主见,相比之下,崔宁面对封建礼教谨慎胆小,安分保守,从反面陈多了秀秀敢作敢为的形象。秀秀死后,灵魂不屈服,又找到崔宁继续前缘,表现了市井女性为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屈不挠、死不罢休的人生态度。
2.窦娥形象分析
(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其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统一。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丈夫病死后与婆婆相依为命。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2)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她不屈服于张驴儿的威逼以及官府的酷刑,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3.张生、崔莺莺、红娘人物分析
(1)崔莺莺:是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门第婚姻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①才(联吟依韵和诗、听琴能知音、以诗传简)貌(佛殿相遇、闹斋)双 全、品性出众(寺警三计五便)
②痴情赤诚,大胆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 (佛殿初遇回顾“旦回顾觑末下”、道场偷瞧、联吟、佳期、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③矜持多疑(闹简、赖简)外冷内热(假意儿——相国小姐的身份、地位及教养及对红娘的顾忌)
(2)红娘:性格直爽、泼辣,又机智诙谐、自信、机智、富有正义感(“拷红”)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关键人物。 (3)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是一个反抗封建礼教、鄙薄世俗功名的青年叛逆者形象。 ①傻角(软弱、忠厚、冒失)。 ②才气、勇气兼备。(设计谋退贼兵) 4.蔡伯喈、赵五娘人物分析
(1)“美贞美孝”的赵五娘。忠厚善良、忍辱负重的下层妇女。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和丈夫的爱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为别人献出自己全部。 孝妇:“再苦也要做个孝妇贤妻,将来名书青史” 温顺,勤劳、善良、忍耐 :“再苦也不冷落公婆”
最动人的是《糟糠自厌》、《代尝汤药》、《祝发买葬》、《包土筑坟》
她的性格,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高尚品德,她的遭遇,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
(2)蔡伯喈:“又忠又孝”的蔡伯喈是受封建道德和权势双重挤压下的封建文人的代表 。他“三辞”和“三从”辞试(蔡公不从)、辞官(皇帝不从)、辞婚(牛丞相不从)作品中的蔡伯喈,尽管有所谓“三不从”的压力,但他毕竟接受了相府娇婿、官拜议郎的现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得到了真实的反映;与此同时,《琵琶记》又成功表现了蔡伯喈心灵上的自责与极大的痛苦,使这个相府娇婿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5、《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P.99):
一、许多英雄形象原非一位作者所作,而原初作者大都是凭借民间传闻和生活经验精心创作出来,《水浒传》汇总在一起,便形成了个性突出的特征,至少是十多位英雄人物各有一段独特的生活经历,各有几个显现其性情、气质的鲜活生动的典型情节。如鲁智深为救助弱小“拳打镇关西”,难守佛徒戒律“大闹五台山”,为救助遭权势陷害的林冲“大闹野猪林”;
武松景阳冈打虎,为报兄仇当众处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屡遭官僚陷害发为野性报复的“血溅鸳鸯楼”;宋江泄密放走“智取生辰纲”之义士,从而导致“怒杀阎婆惜”,等等(也可看书自己选择举例); 同时由于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即使性情相近的人物也能看出其间的差别 ,如同是粗人,李逵粗鲁、莽撞、蛮横而不失天真;鲁智深粗豪、坦诚、爽快而不失机智;武松刚强无畏,粗暴残忍发生于泄恨复仇以血还血之时。这种“同而不同”,金圣叹归结为叙写上“犯中求避”,,其实更为根本的是作者对社会人事观察之真切,依据人物之身份、经历写出人物应有之性情、行事,不求避而自避。《水浒传》写物超越了类型化,至少是十多位主要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英雄人物。 二、《水浒转》写英雄人物又注入了倾心赞美的理想因素,赋予了许多人物不同的超人的素质,使人物带有传奇色彩。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膂力非凡;武松醉中只身打虎,勇气超人;吴用设计“智取生辰纲”等活动;还有多位身怀绝技者,如花荣百步穿杨的神箭,戴宗日行八百里的神行时迁守到物来的神偷,等等。(也可看书自己选择举例)许多人物的超人禀赋、超人本领,既强化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分析,单凭其独特的禀赋、独到的本领,便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造成种种饶有奇趣或惊心动魄的情节,使小说增添一层积极乐观、快人心扉的艺术感染力。 三、《水浒传》用洗练明快的口语叙事,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景写物,写林冲之活动与心情,步步相随,融为一体,意蕴悠然,堪称小说叙事之典范。(也可看书选择鲁智深、宋江例子)《水浒传》是是白话文学的里程碑,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P.754):
一.摆脱了人物类型化、绝对化、脸谱化的缺陷与不足。《红》遵循着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宝玉“爱博而心劳”,同情平儿、晴雯等丫鬟的不幸遭遇,但他却不敢有丝毫的救助与抗争;黛玉的猜忌、刻薄乃至嫉妒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一种美德;宝钗固然城府极深,信奉传统道德,有着浓厚的等级观念,并且百面玲珑,随时安分。(可选书上其它例子)其他人物无不如此。
二.对性格相对或相近的人物通过比较进行刻画,从而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如宝钗和黛玉是对立互补的两位主人公,他们两的不同之处十分鲜明:一个善柔,一个善刚;一个用曲,一个用直;一个循性,一个任性;一个做面子,一个绝尘埃;(也可举迎春与探春、凤姐与李纨、晴雯与鸳鸯等例)
三.注意运用衬托的方式来刻画人物性格,《红》的环境设置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如潇湘馆里“ 有千百竿翠竹遮掩”,“芊芊青欲滴,个个绿生凉”,既高雅静寂,又清幽凄冷,与黛玉的处境及性格相一致。运用诗词来衬托人物性格,也是《红楼梦》的常用手法。黛玉的《葬花吟》形象的衬托了她的处境和个性。同时以谜语来衬托暗示人物的性格,可以说是《红楼梦》的独创。如贾政的灯谜“身自端方”,衬托着他古板而又正统的性格。(可P.755例子)
四.《红楼梦》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取得了突出成就,或通过语言行动显示内心,或径直以内心独白表现心里活动,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可感。如宝玉挨打一节,宝玉、贾政、王夫人、贾母、宝钗、黛玉等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行动,显示了各自不同的内心。(可看书举例) 7、《红楼梦》的叙事艺术(P.756)
一.按照主旨安排了网状的叙事结构,由三条经线和若干纬线组成。这三条经线分别是宝玉的人生悲剧、女子的青春悲剧和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之家的悲剧。在三条经线之间还有若干条纬线,这些纬线或长或短,或显或隐,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贾雨村仕途沉浮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始终贯穿的一条纬线,通过她的视角,不仅展示了贾府由胜到衰的过程,
而且接连着凤姐、巧姐等任务的命运,烘托着宝玉、黛玉、鸳鸯等人的性格。
二.《红》的叙事诗多层次的,叙事角度灵活多变,不漏痕迹,保持了统一的叙事风格,为古代传统小说所仅有。(1)用小说人物叙事,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成了叙事者的替身;(2)采用了多重视角进行叙事,如:黛玉初进荣国府。
三.《红》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浅近而又典雅,准确而又生动。如对秦钟外貌的描写,既刻画了其人物的外表,又描写了其神态。 8、关汉卿作品艺术特色 1、结构紧凑,富于波澜,“极意匠惨淡之至”。如在《窦娥冤》的“楔子”中写到窦娥被送去蔡家做童养媳;但以后窦娥的结婚、丈夫的去世、守寡等一系列情节,作者都没有让它在场面上出现,而只在第一折开始时由蔡婆作了简要交代。这就可以腾出一些重要场面,表现窦娥和张驴儿、桃杌之间的冲突,从而突出了元代社会吏治的黑暗和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2、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善于利用矛盾冲突动态地展示人物个性。如赵盼儿和宋引章的矛盾突显了赵盼儿的稳重老练,而后在宋引章落难时,赵盼儿出手相救,又足以见其义气之重。 3、语言通俗,本色,适合于舞台演出。 9、《西厢记》对元杂剧的突破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的爱情故事,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还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在第一折的第五本,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采用了有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3、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善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塑造人物形象。 10、《三国志演义》处理虚实关系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 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 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 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 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 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11、《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主要表现早寓庄于谐和冷峻客观两个方面。周进和范进饱受科举之苦,一个见到考场的号板便一头撞了过去,一个在听到中举的消息以后便发疯了。看起来什么可笑,但这可笑的背后却隐藏了深深的悲哀。 2、在运用讽刺手法时,作者不动声色,冷静自然,“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如严贡生明明是一个狡诈无赖之徒,却偏偏要吹嘘自己多么率真。正在对客人吹得天花乱坠时,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当面戳穿了他的真实面目。再如严监生死前,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范进“打秋风”时装模作样,都表现了这一特点。
3、作者在讽刺时注意把握分寸,对不同人物的讽刺力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对那些深受八股进士制度毒害的人既讽刺了他们的可笑,也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对欺压乡里,虚伪贪婪的严贡生等则给予了无情的嘲讽。而对匡超人等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一步步走向堕落,作者多他们既有讽刺又有惋惜,更侧重于“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揭示出其堕落的社会文化原因。 12、《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日常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开世情小说的先河。
?(2)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是小说史上第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日臻完善。①人物塑造。②故事情节③细节描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