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2017年中国医药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MO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分析报告Word版
2017年医药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MO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分析报告
图表4:FDA历年批准新药数量 图表5:全球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
在研发成功率方面,麦肯锡咨询公司在《Nat.Rev.DrugDiscov.》上发图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1996-2014年之间新药研发的情况。从1996-2011年之间,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6.4%下降到了7.5%。由于生物大分子选择性好于小分子,因脱靶毒性失败可能性大大降低,生物药研发的成功率也要高于小分子;近年来医药企业的研发管线更偏向缺少标准疗法的专科病,在研发方向上也倾向于生物药,因此使得新药研发的总体成功率有所提升,2012-2014年间达到了11.6%,达到了本世纪以来的高点,但是距离上世纪90年代的成功率仍有一定距离。研发成功率的逐渐下降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图表6:不同年代新药研发总体成功率 图表7:不同年代小分子药物和生物药研发成功率
可以看出,由于“专利断崖”的到来,跨国药企现有的产品将逐步受到仿制药的冲击,销售额有可能出现下滑;新药研发成本的逐步提升增加了企业的研发费用;新药研发的高失败率和效率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使得企业未来的销售收入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无效支出,进一步抬升
第9页
2017年医药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MO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分析报告
了企业的成本。因此,在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都受到压力的情况下,跨国医药企业开始选择将医药研发和生产中部分环节向CMO企业外包,以达到提升自身经营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分散研发风险的目的。
1.3.2中小型新药研发企业的兴起进一步刺激外包需求增长
目前全球新药研发的主体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传统大型跨国药业虽然仍在新药的研发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小型创新医药企业的崛起也值得关注。从医药领域风险投资的情况来看,投资的金额数和项目数都有所提升,2014年的投资金额更是达到了81.74亿美元,项目总数达到了514个。风险投资额的增加使得众多虚拟医药公司(virtualpharmacompany)和初创型生物医药企业逐渐兴起。根据Citeline的统计,2016年,仅具有1-2个在研新药品种的企业数量已增至2084家,占整个制药研发公司规模的56.5%。与之相比,2015年这些小型新药研发公司的数量为1844家,而新药研发公司总数量为3286家,占比为56%。整体来看,小型新药研发公司的数量呈现上升势头,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图表8:医药领域风险投资情况 图表9:拥有在研项目的制药企业数量
虚拟型医药企业往往专注于新药研发项目的管理,而将药物研发中的系列活动外包给服务提供商,依托服务商来完成药物分子合成、生产流程和工艺开发以及各期临床试验等工作,此种商业模式适合于拥有技术资源但缺乏资金的科研人员和创业者进行其早期的科研成果转化。初创型生物医药企业经营模式与之有类似之处,也需要将自身的研发活动进行外包,但这类企业往往拥有自身的内部研
第10页
2017年医药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MO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分析报告
发机构和其他职能部门。这些企业在新药研发投入领域的投入也较为巨大。根据EvaluetePharma的统计,2014年初创型生物医药的研发总投入达到了近400亿美元。对于这类企业,一般没有收入或者仅通过出售药物在某个特定市场的开发权(licence-out)等方式获得一部分收入。总体来看,这类医药企业的收入来源较为有限且不稳定,需要通过对外融资来维持新药研发中现金支出,企业需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药的研发流程之中,自然无力去兴建药品生产所需的厂房、设备等,此外由于这类企业也缺乏大规模批量生产药物的经验,因此选择往往将药物生产环节外包给CMO企业,省去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后续的cGMP认证等环节,让CMO企业为其生产原料药和制剂。这种模式有利于初创型医药企业节约成本,将精力更好的集中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化合物设计与筛选、临床试验组织与实施等环节,CMO企业也可以通过服务于前期临床试验,提供试验用药和承担上市后药品商业化生产获得一定收益。
2.全球CMO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2.1CMO竞争格局及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全球的CMO行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根据2011年数据(patheon后被私有化,故采用早期数据),全球主要CMO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排名前5位企业市场份额总额约为15%,行业集中度较小。此外,从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分布来看,美国和西欧仍然占据了全球主要市场份额,2011年,二者分别占到了当年全球市场份额的43.75%和29.06%;中国和印度的占比分别为5.94%和5.63%;根据Informa的预测,到2017年,西欧和美国地区的CMO市场份额将出现萎缩,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的市场份额占比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占比将提升到7.91%和7.3%。
第11页
2017年医药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MO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分析报告
图表10:CMO行业的竞争格局 图表11:不同地区CMO企业市场份额占比
在服务的对象方面,CMO企业面对的客户也是多种多样的。Informa曾进行过一项针对全球200多个不同规模生物医药企业外包服务应用情况的调查。在临床阶段用药需求方面,40%的企业将其50%以上的用药需求外包给CMO企业进行生产,其中虚拟性和初创型医药企业意愿较强,分别有70%和69%的企业将其50%以上的需求进行外包,此外中小型医药企业、仿制药生产企业和大型医药企业中分别也有50%、20%和19%进行了外包;在药品规模化生产方面,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分别有70%和50%的虚拟性和初创型医药企业将其50%以上规模化药物生产的需求进行了外包,中小型医药企业、仿制药生产企业和大型医药企业中分别也有50%、20%和19%进行了外包。由此可以看出,CMO在目前医药产业链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中小型新药研发企业更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从总体来看,在整个医药外包产业之中,CRO行业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60%,而CMO行业的渗透率还有待提高。具体到业务领域来看,创新药API外包生产(APICMO,innovative)和制剂外包生产(FDFCMO)的渗透率较高,分别为54%和33%,而制剂开发(FDFdev.)和原料药开发(APIdev.)的渗透率仅为16%和9%。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API和制剂外包生产之中,有一部分业务为委托加工,在生产中以复制委托方的药物合成路线、工艺以及剂型处方为主,不涉及通过自有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对于CMO企业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医药企业能够找到足量的CMO企业将药品生产进行外包;而对于制剂开发(FDFdev.)和原料药开发(APIdev.)业务,需要CMO企业有能力进行药品工艺创新与优化、药物处方研究和剂型改进等,这对于CMO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究能力要求较高,仅有少量的拥
第12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