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轻人实现理想要有步骤
年轻人实现理想要有步骤 张颐武:年轻人实现理想要有步骤 导语:要培养年轻人的定力,能够在一个环境下把一件事情艰苦地做成,应对各种挑战的抗压力、耐力,熬住的定力,这个最重要。 文|凤凰都市记者 张露萌 现在的社会,许多焦虑的中国青年们一方面向往着理想的生活、奋斗的快感,一方面却又患得患失地去选择一份安稳的职业。社会给予他们的选择空间似乎并不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社会上明星、富豪的“示范效应”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和焦虑,他们有很高的梦想,与具体的生活之间又有很大的反差,这种矛盾导致他们情绪激进,行为保守。他建议从政策上,从社会保障、社会基础建设,法治化的社会运行上都给年轻人更大的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个人的努力与社会环境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奋斗来改变环境,同时去创造自己的未来,也是非常必要的。
《凤凰都市》:80、90后曾被叫做“垮掉的一代”,您怎样看待这种说法?这一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们有什么不同? 张颐武:80、90后身上有一些特点,是过去中国各个时代的人所不具备的。首先,他们身处中国高速经济成长的时期。他们没有经历过匮乏的时代,是将来会有遗产继承的一代人;第二,80、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第三,他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另外,他们的教养和国际视野程度也是过去不能比的,英文能力、音乐素质等修养比较好,又身处互联网的大时代,这些都是前人所不具备的。 当然他们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因此,有关他们的议论来自于这些大背景,就出现“垮掉的一代”等等评论。 但是这样说是不准确的,他们可以说有“特长”,也有“特短”。教养程度高、视野开阔是优点,另外灵活、机敏、善于学习、充满活力等等都是优点,从事各种行业都有条件,提供了很新的职业机会选择,想象力、创造力发挥的机会也大得多。 另一方面,他们的一些弱点值得高度关切。首先,过去的时代比较艰苦,挨过饿,子女多,生活在大家庭里,人际关系偏于复杂,就会养成坚韧的性格。而这一代人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下,一旦进入社会,人际交往上就会有不足;第二是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比较弱,我们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是以鼓励为主,这样一旦真正受到挫折,往往就会出现问题;第三是集中注意力,持续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弱。他们遇到的诱惑更多,有很多的消
遣,就不会专注在某件事上。长处是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短处是在深度挖掘上琢磨得不够透彻。这些暴露出来的“特短”也值得社会关注。 《凤凰都市》:为什么很多人会趋向于稳定的人生选择,如追求公务员、体制内、国企等“铁饭碗”?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张颐武:这其中的矛盾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求安稳,害怕风险。另一方面是衣食无忧造成的,奋斗精神就难免有不足。此外,社会上的“示范效应”使他们看到,IT精英、演艺明星、富二代等等过于富裕,一般的青年会产生“在中产社会里奋斗一辈子也达不到他们的状态”的心理,从而生出挫败感,内心焦虑,认为“反正我就这样了”:社会给自己的上升空间太少,心里“憋火”。同时他们有很高的梦想,与具体的生活之间又有很大反差,这是一个矛盾,不一定是完全求安稳。而现在的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一技之长,“既没本事又有期望”,所以产生很多焦虑、不满、困惑。 《凤凰都市》:您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对年轻人是宽容的吗?他们在面临人生选择时,是否有很多束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是怎样的?
张颐武:在任何社会,年轻人如果不是从事一些特殊的职业,在普通的社会里面要上升,起码都会在大学毕业之后经历10年到15年的奋斗。这是全世界的通例,并不只有中国这样。现在的青年在网络上得到一些信息,使得这15年非常难捱。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公、腐败等现象 也确实存在,使得他们产生不平:“我在这儿辛苦奋斗,可是你们早就享受了”。这种不平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一方面社会应该给他们多鼓励,多关爱,另一方面,也要告诉他们: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在全世界一步登天的难度都是很高的,应该在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建立人际交往能力,有“一招鲜”。现在很多青年在一个行业做不透做不深,什么都懂一点儿。我觉得还是要培养年轻人的定力,能够在一个环境下把一件事情艰苦地做成,应对各种挑战的抗压力、耐力,熬住的定力,这个最重要。 当然我们的社会要进行一些努力,一是社会观念要改变,并不是靠巨富来说明成功的,在你的社区、社会里面有贡献,大家认可你,这其实就是成功。所以我们在社区功能上可以加强,不要把自己的路变成只有一条,社会应该多鼓励这些方面。另一方面,有一个公平的机制鼓励年轻人的创造、创业,创造一个平等、透明的竞争起跑线,让贫寒的青年也有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这个我们社会也在做,比如让农村青年也有好的高等教育机会。 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制度上设计得更好,这都需要我们从政策上,从社会保障、社会基础建设,法治化的社会运行上更大地鼓励年轻人的发展,为
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然个人的努力与社会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的奋斗来改变这个社会环境的同时去创造自己的未来,也是非常必要的。 《凤凰都市》:当现实和理想背道而驰时,青年们应该怎样做选择?对于选择“不走寻常路”的青年人,您会给他们提出怎样的建议? 张颐武:有高远的理想是好的,一定要鼓励,但是要看到有没有可实现的环节或步骤。如果没有,就要把它具体化,降低一点,把具体的步骤甚至细化到每天的计划。第一是可操作,可行,第二是懂得与人合作。得人缘也是一种技能,共同发展才能越走越好。 第一,生活方式多样化是可以的,比如工作一段时间休息,周游世界,参加NGO组织,这样也有自己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人还是要为社会服务,从而得到社会认可,或增加收入。金钱也是一种认可的方式,我们不刻意追求金钱,但是它也可以肯定你对社会的贡献:交了更多的税,可以雇佣更多劳动力,让很多人就业。第二条,年轻人的价值观不能偏离社会主流太远,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不能变成“反社会”,甚至有破坏性的信仰,比如极端主义,吸毒,这是不行的,瞬间的快感造成生命的沦落。还是要用正面的理想,正面的价值,来给自己的人生以支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