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
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治主张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23.根据17~20世纪自然科学与科技成果统计表,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成果数量 17世纪 106项 18世纪 756项 19世纪 546项 20世纪上半期 961项 20世纪50~80年代 2000多项 电脑、网络 重大成果 牛顿力学体系 瓦特改良蒸汽机 贝尔发明电话 莱特兄弟的飞机 ①科技发展史上美国创新能力始终领先于英国 ②科技成果都直接运用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 ③20世纪下半期的成果数量有超过前300多年总和的趋势④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当时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工业化
B.农业化
C.封建化
D.汉化
25.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有饶”的目的,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 ①市易法 ②方田均税法 ③设三司统管财政 ④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资阳高二历史试卷第5页(共8页)
资阳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 史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 题号 得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综合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13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与历史叙述:
材料一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鞅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指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4分)
历史解释: 材料二
26 27 28 总分 总分人 伏尔泰 《梅杜萨之筏》 卢梭 《巴黎圣母院》 《自由引导人民》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欧洲的变化。(5分)
资阳高二历史试卷第6页(共8页)
历史评价:
材料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
(3)针对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分)
27.(19分)中国教育的变迁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缩影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
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4分)
材料二:宋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宋初最著名的书院,除公认的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之外,还有茅山、石鼓等。这些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
(2)结合材料二分析宋代书院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4分)。
材料三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
资阳高二历史试卷第7页(共8页)
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评价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3分)
材料四 1984年,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新要求:教育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985年中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要求: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6分)
28.(18分)历史展览是向民众普及历史知识,实现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某校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面对公众举办了一次历史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资阳高二历史试卷第8页(共8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