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说史试题附答案电子教案
精品文档
经济学说史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凯里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是( )
A、生产论 B、价值论 C、生产费用论 D、分配论 2、德国新历史学派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李斯特 B、罗雪尔 C、施莫勒 D、韦伯 3、克拉克提出的经济学三分法,认为经济学应分为( )
A纯粹经济学、静态经济学、动态经济学 B、一般经济学、静态经济学、动态经济学
C、生产经济学、分配经济学、消费经济学 D、生产经济学、分配经济学、交换经济学
4、马歇尔的代表作是( )
A、《经济学原理》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工业与贸易》 D、《财富的分配》 5、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
A、只包括级差地租1 B、只包括级差地租2
C、只包括级差地租1和只包括级差地租2 D、包括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6、坎梯隆的主要著作是( )
A、《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B、《古物论》
C、《经济表》 D、《商业性质概论》 7、《蜜蜂的寓言》的作者是( )
A、大卫?休谟 B、亚当?斯密 C、让?博丹 D、孟德维尔
8、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息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量的经济学家是( )
A、威廉?配第 B、约瑟夫?马西 C、达德利?诺思 D、大卫?休谟 9、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是对别人经济思想的一种通俗化。因此可以说,萨伊这本书的基本理论来自于( )
A、魁奈 B、李嘉图 C、斯密 D、西斯蒙第 10、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柯尔培尔是( )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B、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C、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1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最初是为了反对( )
A、马克思 B、李嘉图 C、葛德文 D、西斯蒙第 12、下列经济学家中,以时间因素去说明分配问题的是( )
A、维克塞尔 B、克拉克 C、威克斯蒂德 D、庞巴维克 13、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 )
A、有效需求不足 、B人们收入不足 C、商品生产过多 D、资本积累过度
14、西斯蒙第后期经济思想批判的对象主要是针对( )
A、李嘉图的理论体系 B、斯密的理论体系 C、萨伊的理论体系 D、马尔萨斯的理论体系 15、托马斯阿奎纳的经济思想代表了( )
A、农学家的经济思想 B、封建行会的经济思想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C、宗教一段的经济思想 D、经院学派的经济思想 16、19世纪70年代,提出一般均衡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A、杰文斯 B、瓦尔拉斯 C、门格尔 D、维克塞尔 17、奥地利学派代表性的分配论是( )
A、时差利息论 B、边际生产力论 C、生产三要素论 D、节欲论 18、经济学说史上在文献中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著作是( )
A、《政治经济学批判》 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19、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是( )
A、历史归纳法 B、抽象演绎法 C、逻辑推理法 D、数学推断法 20、被马克思评价为“重商主义的福音节”的著作是( )
A、《关于英国公共福利的谈话》 B、《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C、《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
D、《对近来我国各界同胞的一些抱怨的简单考察》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经济学说的主要特点。 2、魁奈《经济表》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 3、“戈森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李斯特经济政策的主要核心是什么?其实质和目的又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优越性、缺点即分工产生原因的基本观点。 2、试评述马歇尔的利息理论。
参考答案
一、1-5 B C B A C 6-10 D D C C D 11-15 C D A A D 16-20 B A C B C 二、(答案要点)
1、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活动学说的特点:他的经济学说的总特点是调和论与折中主义。他总结了19世纪上半期各种经济学说,加以综合,形成一个体系。其内容不仅有古典经济学的成分,也有其它经济学派的观点。他既坚持私有制和自由竞争,也注意到工人的要求。他的经济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经济学一个旧阶段的完成,因而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经济表”的贡献。魁奈的“经济表”是经济思想史上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分析的首次尝试。其有价值的创见表现在:A “经济表”把分析的出发点确定为农业部门本年内的总收成(总产品),从本年收获的分配开始循环,表明他分析再生产的基础是正确的。B 他把资本的全部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仅仅表现为再生产过程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把货币流通从属于资本流通,并作为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C 把各阶级收入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都包括在再生产过程中。D 把资本和收入间的流通包括在资本流通中。把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间的流通表现为下年再生产的要素。
3、戈森提出了两条基本规律。其一,是“享乐递减规律”(“效用递减规律”):人的某种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其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为使享乐达到最大化,每个人可在各种享乐间自由选择。但当他的时间不足以使其享乐完全达到饱和时,他一定会首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满足各种享乐的一部分,使得在他中止享乐时,每一单位享乐量是相等的。这实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
4、李斯特经济政策的主要核心是保护关税,他的保护关税政策并非一般反对自由贸易,实行闭关自守.他是把保护关税作为制度作出限制和约束。 三、(答案要点)
1、分工和交换学说是斯密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A、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分工的优越性所在。他认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在于:(a)分工使劳动的技巧增进、促进了操作的专业化、简单化,使工人能很快掌握和提高技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b)分工专业化可节省工种、工序转换的时间。(c)分工使操作简化,为那些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提高效率的工具与机械的发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他认为这是分工的缺点。这种思想直接来源于弗格森。斯密认为,分工使工人常年累月从事单调死板的活动,损坏了工人全面的活动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这既造成不平等,也对人的健康不利。
C、分工产生的原因。分工是从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他认为,人类的利己心产生交换倾向,而交换倾向导致分工。这是“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斯密否认分工是由人们头脑中发明出来的。这具有一定的客观意义。但他把分工归因于人类本性的交换倾向,这是错误的,也是颠倒因果的。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理论上,分工导致占有制的变化,然后才可能谈到交换。
2、马歇尔把利息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两种。毛利息中既包括纯利息,又包含风险保险金和管理报酬。而作为资本的报酬的利息则是纯利息。
马歇尔利息论的错误主要在于:(1)它完全脱离了劳动和生产的作用来谈利息,这种观点还不如某些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见解来得正确。(2)它只是被强调为心理因素的补偿和报酬。这显然是片面性的。(3)这种观点掩盖了利息的真正起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经济学说史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学者中,首次提出“经济”一词的是( )
A.色诺芬 B.柏拉图 C.孟克列饮 D.斯密 2.集中反映阿奎那经济思想的代表作是( )
A.《经济论》 B.《农业论》 C.《神学大全》 D.《萨利克法典》 3.古典派国家经济职能和财政理论的奠基人是( )
A.配第 B.斯密 C.杜尔哥 D.李嘉图 4.第一个比较系统、比较有体系地阐述货币数量论的西方学者是( ) A.范德林特 B.洛克 C.休谟 D.李嘉图
5.马克思认为“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价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是( )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詹姆斯·斯图亚特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6.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最先按经济标志对资本主义社会划分阶级的是( ) A.坎梯隆 B.魁奈 C.杜尔哥 D.李嘉图 7.《道德情操论》的作者是( )
A.休谟 B.斯密 C.李嘉图 D.马尔萨斯
8.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区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经济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配第 C.魁奈 D.斯密 9.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包括( )
A.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Ⅰ 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Ⅱ D.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10.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应当是研究财富的( )
A.生产、交换和分配 B.生产、分配和消费 C.生产和分配 D.生产和交换
11.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是一种( )
A.由供给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理论 B.由消费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理论 C.由信用破坏引发的经济危机理论 D.由农业衰败引发的经济危机理论 12.19世纪50年代以前主张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家包括( )
A.斯密、李嘉图、萨伊、西斯蒙第 B.配第、斯密、巴师夏、西尼尔 C.配第、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 D.魁奈、斯密、李嘉图、巴师夏 13.提出“经济和谐论”的是( )
A.18世纪50年代的斯密 B.19世纪30年代的西尼尔 C.19世纪50年代的斯图亚特·穆勒 D.19世纪50年代的巴师夏 14.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是( )
A.抽象演绎法 B.历史归纳法 C.经济实证法 D.历史起源法 15.“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名言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 )
A.本杰明·富兰克林 B.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C.亨利·凯里 D.亨利·乔治
16.下列哪位经济学家是美国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 ) A.施莫勒 B.克拉克 C.汉密尔顿 D.凡勃仑
17.奥地利学派认为,价值产生的两个必备条件是( ) A.有用性和可转移性 B.稀缺性和可转移性 C.有用性和稀缺性 D.稀缺性和可交换性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