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08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

2008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6:23:12

2008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

2008年数学科中考24题是一道代数几何综合探究题,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基本载体,主要考查函数、三角形全等相似、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点,考查数形结合、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题目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去做答,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多。

二、本题学生答题得分情况分析

三、学生答题过程分析

(一)学生在做答过程中好的方面: 1、解题思路广,方法多样。例如:

(1)第1小题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学生从一般式y?ax2?bx?c(y?ax2?bx)、两根式y?a?x?0??x?4?、顶点式y?a?x?h?2?k三个角度去求,这涵盖了二次函数最常用的三种关系式表达形式。这三种做法的同学都相当多,没有特别偏向哪种做法。另外,将点的坐标代入关系式时,学生选择的点也是多种情况。说明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比较熟练,解题方法多。

(2)第2小题第2问中证明D是BE的中点。学生的方法更显得多样。 思路1:利用三角形全等。方法有:〈1〉分别过B、E两点作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G,论证?BDF≌?EDG,得到BD=ED,从而得证;〈2〉过点B作x轴的垂线BF,过点D做DF⊥BF,过点E做EG⊥y轴,论证?BDF≌?DEG,得到BD=ED,从而得证。

思路2:利用三角形相似。方法有:〈1〉分别过B、D两点作直线x=2的垂线,

EDDG1从而得证;〈2〉求出D(0,??,

EBBF2DG1BDDG1-1)直线BC与y轴的交点G(0,1.5),得到易得?BDG∽?BEC,故?,??,

EC2BEEC2垂足分别为F、G,论证?EDG∽?EBF,得到

从而得证。

思路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方法有:〈1〉连结CD,通过计算BD、CD、BC长度,通过勾股定理逆定理论证CD⊥BE,从而得证;〈2〉直线BEy??2x?1与直线CDy?x?1的斜率的乘积?2???1,论证CD⊥BE,从而得证;〈3〉设BE与x轴交于点G,通过论证?OCD∽?DCG来说明CD⊥BE,从而得证,当然这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思路4:直接计算BD、DE、BE的长度。〈1〉利用勾股定理计算BD=25、DE=25、BE=45,从而得证;〈2〉利用两点距离公式计算BD=25、DE=25、BE=45,从而得证;

思路5: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方法有:〈1〉设BC与y轴交于点G,则BG是?BCE的中位线,从而得证;〈2〉分别过B、E两点作直线x=2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G,则DG是是?BEF的中位线,从而得证。

思路6: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中点距离公式。方法是:由线段BE两个端点B(-2,3)、E(2,-5)代入公式可求得中点坐标为(0,-1),而直线BE与y轴的交点D(0,-1),故D是BE的中点。

思路7:利用线段等分线段定理。方法有:〈1〉分别过B两点作直线x=2的垂线,与y轴和直线x=2分别交于F、G,易得BF=2,BG=4,由y轴//直线x=2,得到

BDBF1??,从而得证;〈2〉分别过B、D两点作直线x=2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BEBG2EDEG1??,从而得证;G,易得EF=8,EG=4,由DG//BF得到〈3〉求出直线BCEBEF2BDBG1??,与y轴的交点G(0,1.5),计算得BG=2.5,由y轴//直线x=2,得到

BEBC21212从而得证。

(3)第3小题求P点坐标。

思路1:求直线CD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方法有:〈1〉求出直线CD关系式

?

y??1?

y?x?1,利用方程组?

2?y?

??

1

x?1

12

求解;〈2〉求出直线CD关系式y?x?1,设P(x,122x?14

111,把P点坐标代入二次函数关系式,利用方程x?1?x2?x求解;〈3〉求出直x?1)22411线CD关系式y?x?1,设P(x,x2?x),把P点坐标代入直线CD关系式,利用

2411方程x?1?x2?x求解。

241思路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设P(x,x2?x),由PB2=PE2得到

412??12?2?x?2????x?x?3???x?2???x?x?5?,从而求解。

?4??4?222

当然还有其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里不一一介绍。

2、用到课本之外的知识解答问题。例如:

(1)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A(x1,y1) 和B(x2,y2)两点距离是

AB??x1?x2?2??y1?y2?2”。在第2小题求BC、BE、BD、DE的长度以及第3小题求

P点坐标时,不少同学都用到了这个公式。(见上分析)

(2)利用线段中点坐标公式求解。“若A(x1,y1) 和B(x2,y2),则线段AB的中点P??x1?x2y1?y2?。在第2小题论证点D线段BE中点时,学生用到了这个公式。,?”2??2(见上分析)

(3)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证明。在第2小题论证点D线段BE中点时,学生用到了这个定理。(见上分析)

(4)利用斜率证明或求解。在第2小题论证CD⊥BE或者求直线CD的解析式时,学生用到了“互相垂直的两直线斜率k1?k2??1”这个定理。(见上分析)

(5)利用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一元高次方程求解。在第3小题求点P坐标时,学生列出了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一元高次方程求解。(见上分析)

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课本外的,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很广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二)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发现了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列举如下: 1、基本数学素养低。

(1)出现“m??2??2?1”这种写法。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2)基本数学语言表述错漏百出。例如“连结BF⊥x轴”,在图中没有点F的情况这么表述是错误的;“把y??2x?1代入B(-2,m)”,应该是把点的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即“把B(-2,m)代入y??2x?1”;点、线、角、全等等表示不规范等等。这也是普遍现象。

(3)同一幅图中出现相同的字母表示多个点。例如点E在原图中已确定,有学生解答过程中写“过点B作BE⊥x轴于点E”等等。

(4)化简意识差。例如第1小题求解出函数关系式有这些写法“y??x?0??x?4?”、“y?621、“y?x2?1x?0”等等。 x?x”

24414(5)自我检验意识差。例如第2小题中,有部分学生求出BC=3,CE=5,仍下结论BC=CE。

2、学生计算能力差。

(1)仅第1小题求m的值,计算m??2?(?2)?1出现错误的很多,也导致了后边的解题出现错误。

(2)第1小题解方程3a?12得到a?4的学生很多。

搜索更多关于: 2008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08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 2008年数学科中考24题是一道代数几何综合探究题,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基本载体,主要考查函数、三角形全等相似、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点,考查数形结合、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题目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去做答,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多。 二、本题学生答题得分情况分析 三、学生答题过程分析 (一)学生在做答过程中好的方面: 1、解题思路广,方法多样。例如: (1)第1小题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学生从一般式y?ax2?bx?c(y?ax2?bx)、两根式y?a?x?0??x?4?、顶点式y?a?x?h?2?k三个角度去求,这涵盖了二次函数最常用的三种关系式表达形式。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