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分析
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分析
摘 要:地球物理测井是识别和评价水淹层的重要手段。随着油田水驱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油田的水淹程度日趋增高,导致产层的流体性质、孔隙结构,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水分布规律等,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水淹层测井解释利用测井资料对水驱油藏水淹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以便弄清水淹部位和水淹程度,是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的主要段。
关键词:水淹层 测井解释
一、油层水淹后产层物理性质的变化受注入水影响,储层性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岩石的电学性质、孔隙结构、水动力学系统等方面。
1、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的推进和冲刷使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发生改变,其变化大小与水洗程度有关。弱水洗时,岩石中的粘土矿物受注入水浸泡发生膨胀,孔喉变窄,孔径变小,被冲刷的胶结物也可能堵塞孔道,导致孔隙度变小、渗透率降低;强水洗时,受注入水的长期冲刷,粘土矿物被冲洗,使得泥质含量降低,孔隙度变大,渗透率提高。因此,在注水井附近的高水淹区域,储层渗透率有明显提高。
2、含油性及油水分布的变化注水开发前,储层内主要为束缚水,含油饱和度高。随着水驱程度的提高,油水分布发生变化。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的差异,物性好并且与注水井连通性好的区域先水淹,含油饱和度降低;相反,物性差且与注水井层连通差的区域后水淹或未水淹,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成为挖潜调整的主要对象。
3、润湿性的变化 岩石的润湿性与岩石的性质和孔隙结构有关,并由其亲水能力表现出来。实验表明,水淹后,石英、长石的裸露面增大,岩石的自吸水能力增强,逐渐由弱亲水向强亲水转化,使水淹层的孔隙度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的值也有所减小。
4、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注入水进入地层后与原始地层水发生溶液混合作用和离子扩散运动,导致地层水矿化度发生变化。注入淡水时,地层混合水的矿化度将低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并随着累积注入水量的增加,地层混合水的矿化度不断降低。注入污水时,其变化十分复杂。如果注入部分的电阻效应大于驱替部分的电阻效应油层水淹后电阻率就增大,反之就会减小。
二、水淹层的定性识别方法储层水淹后,其在测井响应曲线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通过测井曲线对比,可以定性判断水淹层及水淹程度。定性识别水淹层,就是根据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判断油田是否水淹。由水淹层机理及特征可知,油层水淹后最基本的变化是地层水电阻率Rw和地层含水饱和度Sw的变化,因此用常规测井资料定性识别水淹层的基本方法是根据Rw、Sw变化有明显反应的视电阻率曲线和自然电位等曲线,中子伽马自然伽马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声波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