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消除社会冷漠主要应靠道德教化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如今社会冷漠分为两层,一是行为冷漠,二是内心冷漠。判断消除社会冷漠主要靠道德教化还是靠制度设计的标准,就是何者的影响更加深远广泛。我方认为应主要靠道德教化,理由如下:
第一,道德教化覆盖更广
道德教化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通过道德教化形成温暖环境,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扶手,点滴间拉近心与心之间距离。相比之下,制度设计难免存在盲区;退一步说,即便制度触及了生活方方面面,这冰冷坚硬的项目条款会不会扼住生活的气息,反而失去原有的温情?
第二,道德教化作用更加深刻
“黄山门”反映出的社会冷漠令人心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信任危机、责任感缺失、自私自利等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道德教化,植根思想帮助人们建立道德信仰,从心动到行动消除冷漠。宋史有记:“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消除社会冷漠的确需要制度设计发挥权威高效的力量,但是寄希望于主要靠制度设计立竿见影解决问题反而是社会浮躁的表现。
第三,从问题的根源来看必须主要依靠道德教化
每年校领导模式化的讲述着革命者壮烈事迹,而下面的学生却说说笑笑、拉拉扯扯。这种带有极重形式主义色彩的假大空式道德教化仅仅靠不厌其烦的灌输,如何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又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机会主义、利己主义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逐渐迷失,原本单纯的互帮互助都带上了复杂的灰色意味,让人很难再相信道德的力量,社会冷漠根源便在于此。汶川地震,最美女孩,种种事实不难看出国人良知尚存,渴求真善美,只是复杂的现实让迷失信仰的我们不再相信道德的力量。因此,必须主要依靠道德教化重新树立真善美的信仰还社会一块温情的净土。
新中国以来社会道德虽然不断地完善着理论,却与现实脱节。新时代的道德教化,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感化以小见大,同时注重结合实践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交流活动。在重建道德信仰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制度设计为人们提供稳定安全的条件,帮助人们更好的践行道德。
综上,我方观点已然成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