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
的运营模式和组织科学等方面缺少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虚拟企业的研究和探索,是从技术和组织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但总体上讲,我国对虚拟企业的探索更多地关注是在技术层面,而对组织的变革研究起步较晚。对虚拟经营和虚拟企业的研究在企业信息化、企业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己经成为软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现阶段,作为一种新的组织与管理运作模式,虚拟企业能够打破现存价值链结构,实现产品、客户、技术、物流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开辟新的竞争领域并避免资源的浪费。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提出本研究目的与意义,叙述了国内研究的文献。第二部分为虚拟企业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的比较。第四部分,提出了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创新的启示。第五部分为全文的总结。
2 虚拟企业的理论基础
2.1 虚拟企业的概念
虚拟企业中“虚拟”(virtue)一词在英语里有优点的涵义,它是源自于计算机学科专业术语“虚拟技术”意思是物理意义上并不存在,而假借系统外部共同的信息网或途径,提高储存信息量和提升存取效率的方法。为了准确的表达引用到管理概念中来,并引申为借助企业之外的力量达到整合企业所需资源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外文献中各种观点里面,就目前来看虚拟企业在业内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都是出自于不同角度、环境、侧重点以及适用范围的认识。
约翰·拜恩(John·A·Byrne)是这样在《虚拟企业》里提出的:“为了最大程度上的适应性,由若干个企业组合成快速的、临时的联盟的虚拟企业,以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虚拟联盟的各个成员以自身的核心能力共享利益并期许进入市场的全球化”。
阿普尔盖特(Applegate)麦克法兰(McFarlane)麦肯尼(McKinney)提出,虚拟企业指企业只保留了控制、协调及其管理资源的职能,而将其它职能进行外包, 外包目的是减少了其它渠道的第三方中介者,且企业自身只保留了关键的核心能力。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齐二石教授在《虚拟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中阐述虚拟企业定义为:“虚拟企业是独居特有核心能力的若干个个主体联合搭建的,凭借网络技术发展的优势的,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以其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和资源共享的暂时性联盟企业。”
韩山师范学院的黎海波认为:无界限的企业组织,以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竞争优势,只保留企业中的核心功能,而其它的非核心功能进行弱化,通过整合企业外部的资源,将企业悠闲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运作模式,由多个独立体组合成联盟的方式,以现代的通讯技术作为沟通方式而建立的合作方式,发挥合作成员在不同领域的特长,将产品或服务针对性的快速回应市场。
- 3 -
不论何种定义,虚拟企业运作模式的产生为了灵活机动的应对市场竞争环境和把握市场机遇,精简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加强外部组织机构协作,最大限度的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依托核心竞争力而搭建的动态联盟。当联盟的既定目标达到后随之解体,出现新的市场目标时,则可重新构建合作联盟的虚拟企业。实行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可以没有自己的生产设备、资金或技术,但是必需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能力。
2.2 虚拟企业的特征
(1)与众不同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价值链中附加值最大的,难以复制的能力,是企业最为关键的功能得天独厚的核心优势。具有较强核心能力的企业,通过虚拟化弱势的职能以实现运用外部力量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2)依托通讯网络与信息技术。虚拟企业运作构建要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通过运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系统把不同时空的合作伙伴快速的联合成一个整体,使得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高效率配置资源,真正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形成质量、服务、成本和时间的最优组合,保证了平等与合作的互利关系。
(3)组织结构动态灵活。虚拟企业组织的存在取决于产品或项目,也就是说虚拟企业组织随着项目或产品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任务完成而解散。当市场机遇来临时,具有开发新产品或项目的企业成员组合临时的虚拟企业组织,联合在一起参与竞争应对挑战。合作完成后这个临时组织随之解体,接下来继续为新的目标寻找新的合作者。企业内部发生了组织结构明显的转变,层级架构就不会按照固定职能进行划分,而是由若干个企业组合成多功能的团队与企业的插件兼容式单元,组合而成的便于重构的扁平化柔性结构。
(4)对市场的敏捷反应。虚拟企业运作的动态联盟具备高度柔性,能够根据市场出现的即时变化迅速反应,并且按照情况对企业成员的构成进行实时重组,以便适应对新项目或产品要求,通过这种灵活可变的模式使企业能紧跟市场节奏变化而变化。虚拟企业的兴起就是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快和科技的急剧发展,虚拟企业之所以灵敏快速,是美国企业对日本企业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借鉴日本制造业的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先进的管理成果,结合自身的社会条件及文化特点,进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5)相互信任协同一致。区别于传统企业的竞争方式,虚拟企业的成员之间之所以相互信任是建立在目标高度统一与共享利益为基本之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共谋生存,通过合作达到资源整合的目标,从而实现共生共赢。
2.3 虚拟企业的类型
虚拟企业类型通常根据其组建的基础差别来划分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产品型、项目型和服务型。
2.3.1 产品型的虚拟企业
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研发设计出一款产品或者是承担的产品任务,根据对市场未来的预测,对产品的开发、制造和市场投放等任务进行分工,择优利用外部资源,由不同
- 4 -
性质的企业协同完成。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共享资源并行管理,形成集成分布式协同工作的特点。
2.3.2 项目性的虚拟企业
这种类型的虚拟企业多是由于投资项目的标的巨大,单一组织的人力、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有限,因此需要对外寻求合作伙伴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而依托网络形式形成的组织。在其网络组织中参加的企业成员,有的是实体企业,也可以是虚拟企业的形式参与。此种组织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极大的减少因资源缺失造成的投资和降低成本投入,在运营过程中所有成员按照约定一起投资,同时获利,共同承担风险,待项目完成后组织中的企业成员随之解散。
2.3.3 服务性的虚拟企业
在服务业中通过发挥网络优势,利用通讯功能便捷与普及,可以组成动态联合的虚拟企业,比如:通信增值业务系统、订票系统、婚恋系统、网络就医系统等,这些典型的服务性组织,在不同的渠道提供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产品。这样组成的虚拟企业大大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服务水平及功能,有效减少了服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浪费。
2.4 虚拟企业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势
虚拟企业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设计、生产、行销、财务等功能,但组织体内却没有完整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也就是说,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仅保留其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虚拟化,通过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有限的资源。虚拟企业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实践需要的结果,也有其理论方面的合理性。虚拟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组织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 组织界限模糊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依赖于边界而存在,其内部不仅拥有生产、设计、财务、营销等一系列完整功能,且各种功能被封在企业这个黑匣子里面,企业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虚拟企业是众多实体企业的集合,它打破了行业、部门及企业的界限,围绕某一战略目标,集各独立企业的相对优势以完成任务。虚拟企业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图,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络依赖于信息高速公路。所以,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也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它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企业,它不具有企业的外壳而行其实。
2.4.2 管理职能虚拟
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管理视野大大拓宽,资源运筹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管理已不是本企业职能部门的事。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可以分离出来,由社会或其他企业承担,以完成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市场功能。管理职能的虚拟,打破了传统企
- 5 -
业主要按时间顺序的串行工作方式,各个工作模块之间在统一思路的指导下,既独立完成任务,又彼此协调配合,这种并行工程作业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2.4.3 信息资源共享
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远在天涯”根本不存在了,大众购物与银行交易都已不再需要跨越距离,这些都为虚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虚拟企业强调在互联网基础上信息的开放、共享与集成,它以任务信息为连接纽带,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空的限制是不存在的,其网络成员可以遍布世界各地,企业可最大化地享受各地、各企业的资源禀赋与成本优势。所以,虚拟企业是将企业系统的空间扩展到全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建立全新的企业,从全球供应链上有条件地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动态公司,进行企业大联合。
2.4.4 竞争观念新颖
传统企业视竞争对手为敌人,竞争者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虚拟企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竞争观念,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从防御的角度出发与优秀企业合作建立策略联盟,携手参与竞争。合作各方无需投入太多资源,而反映更迅速更有弹性,也无须扩大企业规模就可增加实力。这种通过合作竞争的新型竞争观念打破了“有你无我,势不两立”的狭义竞争观念,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那样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已非常少见,“共赢”的游戏规则将成为竞争的主旋律。
3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
管理组织模式指企业总体资源或部分资源有效配置与实施的模式。从以下分析可以看出,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模式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 6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