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一只手在用力地摇晃我的肩膀。我努力睁开眼睛,但我的头怎么也抬不起来。迷糊中,我听见了巴列特沙哑的声音:?三副,张嘴! 这是你那份水!?
我挣扎着坐直了身子,然后看着他们。但是我看不到他们。坏了! 我的眼睛瞎了吗? 他们的形体在我眼前十分模糊,但马上,我意识到我的眼睛没事。现在已经是晚上,海面一片漆黑,头上的星星在快乐地眨着眼睛。我已经睡了整整一个白天。
我把头转向巴列特。此刻,他正跪在我旁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拿着枪对着其他人。
我惊讶地盯着着水壶,他们上午没有喝掉这小半壶水吗? 我抬头看着巴列特那张凶狠的脸庞,这张脸除了冷酷,没有任何其他表情。他一定是猜到了我在想什么。
?你在倒下之前对我说:‘接枪,水手长。??他恼怒地说,?为了这句话,我已经与这些家伙对峙一整天了。?说完,他晃了晃手上那把手枪。?你一旦成为这条船的头儿,?他补充道,?身负指挥的职责并为其他人负责的时候,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与其他人不同了,不是吗??说完,他拔开了水壶的塞子。
我们漂浮了21个昼夜。在这一晚,我们终于被路过的货船?格劳顿?号救起。
(有删改)
13.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4分)
14.请结合文中与“枪”相关的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6 分) 15.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表达效果? (4 分) 16.请结合故事情节,探究小说主旨。(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骚人遗韵 朱良志
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离骚》者,犹离忧也。楚辞中几乎倾泻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热情、焦虑和绝望。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这颇为准确地概括了楚辞悲剧的特点。楚辞的悲,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韵;但它不是昵昵儿女之语,也不都是慷慨悲凉之声,而是如怨如诉的衷曲。
楚辞的传统,包含着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一种杜鹃啼血式的期待。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正是楚辞的精神,虽不能实现,却在心灵深处不停地啼鸣,虽九死其犹未悔地等待。因此而构成了楚辞曲折回环的特有体式,一唱三叹,每一顾三回首,每一语必以三语复之。清人刘熙载说:?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以?维绵?概括楚辞,颇有见地。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眷顾意识,就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
王夫之曾说,诗要给人?一意回旋往复?的感觉,楚辞有之。
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执着,不思量,自难忘;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怅悯,放不下,又提不起。人被抛挪到命运无法避免的境地:惜春,而春自离去;悲秋,而秋风正劲;泪眼问花,花儿不语;寄心高飞的征鸟,而乌儿瞬间消失。
这样的无可奈何让人寂寞。白居易读刘禹锡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时,叹道:?后人将无法再作?。此诗妙处即在寂寞。它将一个旧朝子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豁然袒露出来。月光撩拔着,潮水激越着,人无法自已。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清人南田提倡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就深得楚辞之风。他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在寂寞无可奈何之处,他唤到一种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
翁方刚评《九章》说?极尽迷离?,不知述离正是楚骚本色,或谓之有镜花水月的美。迷离恍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不是简单的模糊不清,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似有还无,若存若失潇湘的情韵在荒远灭没,楚辞的高妙在迷离忧惚。
楚辞以其独有的感伤气质直刺中国艺术的深奥微妙之处。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打上了楚辞的深深烙印。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7.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
18.楚辞“独有的感伤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6分) 19.从全文看,楚辞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七、作文(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
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附加题,共2页。满分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由选考历史的考生完。 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来源:】
2.所有答案在加试题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探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2.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_▲(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_。(2分) 23.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但董卓见刘备是平民,并不答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